罗晓明[1](1 / 1)

【对话】 罗晓明露面

贺春兰

2008年3月,一个令人多少有些震惊的消息传来,罗晓明从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的位置上离开。之后,罗晓明保持缄默。关心他的朋友们一度和他失去了联系,以大家的体验,不去打扰,让他好好歇歇。

11月13日下午,在北京华美的秋色中,记者面前的罗晓明出人意料的阳光、滋润和坦然。一改原来的奔忙,较先前青春了几分。和记者的第一句话从一句玩笑说起,“不知道是世界经济危机让罗晓明萧条,还是罗晓明的萧条让世界经济低迷。哈哈哈”。罗晓明坦陈,离开吉利大学执行校长位置之后的这八个月主要用来调养身体。“太累了,多年的创业生涯让自己身心疲惫。”

16年来的吉利副总,在公众的眼里,罗晓明曾是李书福的左膀右臂。连罗晓明自己都曾经说过,觉得自己从血脉、骨头到毛发都已经是吉利的了,完完全全是一个吉利人。对吉利大学,罗晓明则是创始人之一,又亲自领导了吉利大学八年的开创阶段。

教育在线:什么东西铸就了你和李书福长达16年来的合作?

罗晓明:李书福有非常强的市场前瞻性,敢想敢干。他有**和热情,这么多年的合作,让我学到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也学到了企业家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育在线:当年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启了吉利教育?

罗晓明:集团人才的短缺和公办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无法对接,促使吉利自己办学,而事实上,吉利前期培养的人才也成为吉利汽车人才的中坚力量;到北京来办学,初衷是为了让吉利的人才视野更为开阔。

当时吉利集团提出搞教育,吉利的高层都反对。李书福董事长坚持要办,而我是教育出身的,则坚决支持办。这么多年的吉利教育,让我的教育理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某种意义上,我作为实业教育家的人生之旅的开启恰恰源于李书福的信任。在学校的建设上,从规划、审批、班子建设、专业设置、招生,等等,他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完全放手,这正是我可以干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在线: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分开呢?

罗晓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理念变化是非常正常的。吉利大学发展到今天,李书福董事长有新的期待和想法,而我的人生也需要重新规划。

我领导的吉利大学创造了一种成就,但对一所大学来讲,长期继续也不见得就一定好。因为我们创办时就不觉得他是某个人的私人产品,吉利大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多少人,重要的在于它有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还有很切合中国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

教育在线:很难想象你怎么能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据说,罗晓明的离开,师生伤悲。

罗晓明:是啊,8年的艰苦创业,让大家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我认为吉利大学离开罗晓明不一定就不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挑战和任务。就我自己的个性而言,开拓、创业是长项。今天的吉利大学已经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期,我当然希望吉利大学能够发展得更好。

这种离开也让我个人有更多思考,之前热情创业,今天可能要更理性地干我该干的事情。离开吉利大学我很坦然:首先是我为之付出了我应该付出的一切,我已经问心无愧;其次是几年来的理念冲突到今天已是瓜熟蒂落。

很多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民族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后也都沉寂在历史长河中,我罗晓明又算得了什么?个人或个别集体的利益在全局面前显得不再重要,如果我们死掉可以为吉利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发展,我当然应该离开。

据说,罗晓明偶尔去唱KTV都挑最高腔的唱,每次必点歌手李娜的《青藏高原》,一曲唱罢,不论是否动听,情绪都高涨到极点。今天的罗晓明则更喜欢唱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育在线:几年来你一定忍受了许多的煎熬?

罗晓明:如果说我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话,几年来忍受着种种煎熬,仍然没有阻碍我把创业阶段的吉利大学推向辉煌。

教育在线:三四年来我们完全看不出你在煎熬中。

罗晓明:我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报忧并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把痛苦带给别人,对解决事情本身无益。你传递几分痛苦这世间就多了几分痛苦。我从来不把压力带给别人,对社会也一样。

教育在线:把所有委屈带走,把阳光留给世界。那你自己怎么面对负重呢?

罗晓明:人格本位的理念拯救自己。人格修炼,我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得到这么多了,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在我眼里,没有困难,任何困难,我们都自己面对。

24岁大学毕业时,罗晓明曾给班主任老师说过,要以十年为周期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十年很短暂,所以要争分夺秒地工作。后来,罗晓明又常常引用美国的一句谚语:“live fast,die young”,认为生命短暂,要努力工作,另外也提示自己,生命短暂,要善待自己、享受生活。

教育在线:在人们的感觉中,你是知识分子中的商人、商人中的知识分子。

罗晓明:是这样的。我也乐于接受“教育实业家”这样的身份标签。因为我常担当两种身份,大学校长、商会会长。吉利大学是以吉利集团为主体投资办学的。它为企业所投资,但没有强化企业背景。过去的教育实践生涯中,我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企业办学社会化,社会办学企业化,办学既要强调社会效益也要强调经济效益。

教育在线:很多人说,只要你办学,大家的钱和人就跟着你。

罗晓明:是这样的,朋友们的信任让我备感欣慰,也备受激励。离开了吉利大学,但我没有离开中国教育,几个月来的反思,让我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愈发清晰,越发觉得要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

无论如何,吉利大学都与罗晓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吉利大学是罗晓明打造的一座山。人走了,那座山还在。更让罗晓明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道路,以公益的思想、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实践的方式推动中国教育可持续的变革。

教育在线: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罗晓明:公益+教育+实业。中国教育太需要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企业从业经验的人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呼唤各方面投身其中。我总认为中国现代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怎样把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彻底引入现代教育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人认为技能型人才是低人一等,研究型人才就好像高人一等,所以,所有的大学都希望把自己归于研究型大学,太可笑了。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中国教育现状特别需要一批敢于舍生取义的人去改变。

有位风水先生给罗晓明算过一卦,说他会有很多钱,但都是给别人创造的。罗晓明也把“创造、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当罗晓明离开吉利大学时,他的这样一种形象已经留在公众心中,公益+教育+实业。罗晓明透露,未来他的人生道路将基本定格于这六个字之中。

刚刚,罗晓明度过了48岁的生日。生日那天有人问,蜡烛插多少,罗晓明说:“18,我还年轻,还需要战斗,越有挑战的事情我越兴奋。”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8年11月19日C1版)

[1] 罗晓明,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中央海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国正国际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吉利大学创始校长。在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的十六年间,罗晓明先后参与创办筹办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浙江吉利技工学校和浙江吉利中等专业学校等。离开吉利后,罗晓明继续关注并投资民办教育和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