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标
多年对P&O音乐教育的研发、实践过程中,我们接触了不少天然喜欢音乐,但无法表达音乐的学生。有一次我忍不住对一批学生家长说,“这世界上很多成功者都不是学钢琴出身的,没有道理说孩子非要学钢琴。问题在于,人不可以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没有情感的表达需要,而音乐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情感抒发。所以,你可以不让孩子学钢琴,但孩子不可能不需要音乐。而如果,孩子的钢琴学习不仅没有学到音乐,甚至伤害了孩子的音乐感受能力,那么,你还不如让孩子保持最最原始的音乐本能。”我坚信,我们很多“搞音乐的人”或者说“做音乐教育工作的人”都有此共同的感受。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做P&O项目最本源的出发点。
钢琴与乐队的音乐表演,这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前就存在的形式,并且也形成了成熟的音乐特殊方式。所谓P&O钢琴教育,无非就是把西方人形成的高级音乐表演形式转化为今天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教育手段。固然,这种转化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件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我个人及研发团队所始料不及的,为此,我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因此我们也体验到了中国教育改革之难。这种艰难只有经历了方可体会,这种艰难只有在获取进步的时候才可以淡然。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要学音乐?我想这是一个最本源的教育命题,然而,我们今天的音乐界、教育界,对此恰恰是基于固有的经验认知,而缺乏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的深入探索。也因此,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在教育界被视为“有则好,无则无妨”的局面,而对于音乐界而言,也仅仅是站在所谓专业音乐家的培养标准来评判今天普及化的音乐教育。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音乐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他们有“音乐是上帝的语言”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环境。
而对于中国社会而言,音乐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工具与载体,今天的音乐普及也是基于音乐的考试导向,或者是出自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技艺”需求,而非出自家长与孩子的自我精神需要。
对于一切都强调“成功”功能价值的中国社会的教育需求而言,音乐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
显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我们对这个命题的核心思考是:
西方音乐文化“从世俗情感表达,走向人性的精神化情感表述”。这也就是说,站在对人的精神培养角度而言,学习西方音乐的本质价值,就是培养中国学生通过音乐来体验人类情感,学习一种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西方音乐的体系化发展,其核心在于“音乐,已经从生活的情绪具象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精神表达语言体系”,而这种精神化的语言体系,承载着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核心,我把它称之为“时空结构逻辑”。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所缺乏的。
音乐训练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感受能力、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反应能力、行为协调能力。
P&O钢琴教育体系的研发背景,就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而展开的。
(作者写于2011年5月,刊发时编者做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