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责任动力学”提出者方志良
贺春兰
教育在线: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东西或者说机缘让你对这个(责任动力学)东西有兴趣,开始致力于研究它?而且花了这么多工夫。
方志良:这个问题问到了责任动力学(4R4P)研究与发展的前世今生。我研究“责任”的兴趣,来自初入职场后的挫折沮丧的反思:“怎么做才算是负责任?” 1995与1996年之间,我刚离开学校不久,进入职场应聘了一家电器公司做销售,并被派往北京工作。
刚到北京不久后,我发现新单位工作氛围与管理都太懒散,(在这之前我还曾经在一家日资企业搞生产管理,管理比较规范。)新老同事之间相处得也不太好,老同事总是差遣新同事干活,尤其是公司领导带头和下属玩牌赌博,这个风气更是让我感觉沮丧和失落。
那时候,作为新人我虽然很努力,但因为与上司以及喜欢打牌的老同事不合拍,也不懂得灵活伺候一些老同事的差遣,比如,端茶、倒水,扫地、洗碗、倒垃圾等,有时甚至在表情上抗拒。这样的后果是,更加被老同事轻视或在上级领导面前被抹黑。
那时候,自己感觉特别孤独与无助,心力交瘁,感到前途茫茫。但就在那之后的一天傍晚,一个老业务员几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职场之路,也打开了我毕生研究与探索“责任理论”之门。
其实,那天他并没有说什么高深之道,他说:“既来之则安之,我看方志良你这个人工作那么努力,又挺有能力,你一定能够留下来,做得比那些老人更好。”
他言外之意也是希望我能够适当委屈一下自己,讨好一下那几个老同事,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他们刁难,当然也就有留下来的希望。
那个晚上,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会努力做事,却不愿意给他人端茶倒水?难道我主动帮助老同事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就一定是“软柿子”吗?
突然,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认为凡事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果才有价值,把照顾、关心他人需要的做法当成了投机取巧,因此在心里鄙视。
当我细细品味自己的遭遇与挫折后,我意识到懂得委屈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责任表现。那该如何归纳这种做法?
那天晚上,我把端茶倒水“伺候人”、献殷勤“拍马屁”的这类事统统归纳为“应该做”的事。
那晚我第一次认识了自己性格特征的优缺点(现在看来用责任性格总结更加合适:自己喜欢做“努力做”,不喜欢也不习惯做“应该做”的事),而且还决定以后要多做或顺其自然地为他人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这个决定改变了我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那是后话。第二天起,我每天一早起床就主动打扫四合院,主动洗碗、倒垃圾等。
也正是后来几个月,我每天打扫院子和多干些看来可做可不做其实是应该做的事情,让我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欣赏,从而让我获得了可以开发市场,做自己愿意“努力做”事情的机会。
往后的一两年中我的脑海中总是会不断冒出“努力做”与“应该做”这两个词汇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区分它们的工作分类场景。当然那个时候并没有刻意,甚至没有意识到要把这两个词汇联想到责任分类的属性与概念,只是把它当成了职场工作技巧而已。
冥冥之中,“努力做”的好强的性格又再一次驱使了我。人除了“努力做”与“应该做”这两种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比如大家喜欢说的“喜欢做”“愿意做”“被迫做”……它们之间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后面的几年中,我一直处在摸索与琢磨的混沌状态中,但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过自己要搞什么 “学术研究”。我知道,一旦说出来,那么一定贻笑大方。
教育在线:但其实,你喜欢研究琢磨?
方志良:既然不甘心,又不想被人嘲笑,一般情况下,人的做法要么是卧薪尝胆默默追求,要么是浅尝辄止挫折后无疾而终。所幸的是,我属于前者。
大约在2000年前,因为自己营销水平与业绩都很不错,于是特别想结合自己领悟到的“努力做”与“应该做”的理念在职场上的奥秘,将来写一本营销心得的书。那时候,书名都想好了叫《草根营销》。
道理很明显,自己属于非管理学科班出身,非名牌大学出身以及非主流人士的边缘人。用《草根营销》的书名,显而易见已经透露出作者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学术底子的烙印。当然我用“草根”一词也意在强调,这本书是作者的经验之谈,绝非学术理论刊物,更不可能是系统的理论。但毕竟一本书不是一个故事案例或一个章节,它要丰满,就得不断地在规律上完善,这样才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于是在这种想法驱动下,我又被激发起了琢磨其他几种营销(责任)做法的浓厚的兴趣,用“琢磨”而不用“研究”一词,在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合适的,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边不断地努力学习管理知识,一边用生活与营销工作中的案例做实践分析与证明,前后花了5年的业余时间,我最终找到了营销中为人处事的四种做法的区别与联系:必须做、努力做、应该做与选择做。故而那个时候的初衷,是想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营销的四种做法,更确切地说,是为《草根营销》一书总结出营销经验案例的脉络大纲,真的不敢说我去研究“责任”。
教育在线:怎么从营销经验上升到责任理论?
方志良:当我总结出来人的为人处世的四种做法后,我发现我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绪了!我发现这“四做”远远不只是在营销中运用那么简单,它好像有关责任的分类。那我又该怎么定义责任这个概念呢?又该如何区分责任的概念?此时我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兴趣天地。
在我被自己的研究卷入一个人文社会中最大的概念“责任”的理性理论研究漩涡中时,我被吓了一大跳。翻阅了几千年来中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对责任的研究,我不敢相信,所有的前辈都是站在责任感性角度研究,少有人给予它严谨的定义与概念区分。这不仅让我恐惧,更让我兴奋。
教育在线:你真正地开启了研究生涯?
方志良:对的。我把业余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阅读与责任理论有关的书籍、文献与资料中,《草根营销》刚起了大纲就被我否了。我发现的四种做法不仅仅是营销的技巧,它可能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抽象的概念也是最常见的现象:责任。
2010年前,我查阅了大量的与“责任”关联的哲学、社会学、法律、伦理学、道德文化、经济、管理学与心理学等研究领域,自认为没有找到责任理论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定义与完善的体系分类。
这些年,我睡觉有一个特点,**喜欢放一本笔记本,夜里随时记录下梦中的灵感。
对于我一个学术边缘人,最初几乎不懂社科论文格式,更没有勇气发表什么,于是找了几个教授请教,提出我对责任矩阵理论的见解与建模,结果被对方几句言语品评,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有的QQ都把我拉黑屏蔽了。打那以后我放弃了走所谓正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梦。我相信自己发现了什么,也相信自己学术造诣还没有到,但只要我自己敢于沉淀,内容永远会大于形式。这个世界最初不认同,后来跟风崇拜的例子并不缺。我想只要我坚持,这个领域一定会有我的话语权。
教育在线:你的想法与前人有什么区别和超越?
方志良:之前所有的责任研究都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前人研究的责任都是站在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感性责任概念;管理学上的责任停留于责任感、责任心等感性励志思维,停留在说教层面。
人们对于法律上的责任与道德上的责任总是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责任就是承担过失;人们所提到的为他人负责、为公司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都让对方带着巨大的牺牲的感觉。而我所强调的理性责任,基于人自我的需要出发,最终能够让人心悦诚服地理解并践行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教育在线:这个阶段的研究又有怎样的体验?
方志良:没有精神上束缚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不用考虑投稿,不用考虑职称评审,我在边缘地带自由地天马行空地思考和探索。在这10年里,我完成了理性责任思维、责任矩阵原理、四种责任基本单位与广义责任定义。
最初我把它运用在企业培训,尤其是在营销培训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后,越发奠定了我持续研究的信心。
这以后,我不再怕别人的嘲讽与讥笑。我习惯了花钱请人吃饭听我说四种责任,我相信很多朋友边吃边在心里暗暗骂我神经病。不过我已经习惯了花钱买人骂的快感。
教育在线:你的责任理论现实意义在哪里?
方志良:我的研究告诉我,“责任”不应该停留于立志和说教,它应该是一种符合自己利益的逻辑使然。
2009年我进入了管理咨询行业,在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的时候,我尝试运用我自己研究的成果。我把我对责任研究的成果命名为“四种责任四种力量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英文缩写“4R4P”。
在很多企业服务中,我运用4R4P辅导,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再后来,我把4R4P体系发邮件给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先生,他邀请我进入了北大纵横做合伙人。在北大纵横做管理咨询合伙人时,4R4P得到了当时一些同人的认可,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与赞许。
2011年,我特别想学会钢琴,于是买了钢琴和声乐书学习。我是一个特别执着、刻苦学习的人,很遗憾,练习钢琴我左右手总是无法协调,实在是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异禀,没能学会。但也正是学习音乐音符以后,我突然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启示,数字符号化责任“音符”。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四种责任单位进行统一的高低阶定义与区分,这个灵感来自钢琴的黑白键与高音区与低音区。接下来我开始运用数字符号化责任单位,并采用集合的思维。这个阶段是研究最痛苦的时候,为了用数字符号化区分责任的高低阶,特别是数学建模,我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责任的数字符号化的建模设计,并得出了责任总公式:R=R1(-1,0)+R2(0~N)+R3(0,+1)+R4(C/c)。
可以说,责任矩阵数学建模与责任数字符号化翻开了责任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有了责任数字符号化公式表达之后,责任现象的研究开始**。接下来我运用数学逻辑表达式(不等号、等于号、大于号、加号,等等)把现实中总是存在的两种责任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彻底地表达了出来。
责任现象居然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符号逻辑公式表达,这太不可思议了!我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责任现象学。这种责任逻辑思维表达式一经推出后,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对责任研究感兴趣的人的青睐与认可。
有了责任现象学公式作为责任理论研究的表达式,很自然地我们就可以分析人类责任现象中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动力系统问题,于是责任动力学在这种背景下正式提出。责任动力学涉及责任供给与责任需求侧的分析,也就涉及责任主客体的构建与分析。
我认为,责任动力学是发现人类责任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我并不希望人们用实用主义或功利色彩的眼光去神话或妖魔化地过度解读:责任动力学有没有用?我只想回答人们:每个人都具有四种责任高低阶,也具有关于责任的逻辑思维,但有没有用,如何用,取决于自己的理解。犹如大家都会用阿拉伯数字,但不代表人人会成为数学家或亿万富翁。
责任动力学衍生出来许多实用的管理技术包括责任性格测试,责任性格特征分析,岗位责任胜任力模型,责任绩效考核等各个领域,当然,这些都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
教育在线:你现在一方面在做概念、思想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用市场化来推动它(责任动力学)在现实中落地?
方志良:对的,现在责任动力学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我也得到了我曾服务过的两个企业家的投资,他们都有将责任动力学带向未来的信念。我们还得到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的支持,成立了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职场责任动力学研究所并在全校范围进行教学。我对项目推广的未来充满信心。
教育在线:在推广责任动力学这套思想体系的过程中,最让你兴奋的和你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
方志良:兴奋的是我用数字符号定量化了责任,并用定性的方式解决了责任属性概念;面临的挑战是,向大家讲清楚还有很高的壁垒,或者说,用数字表示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和进入。实践中发现,很多人一旦进入,便非常着迷,而且发现很有用。很多人因之而改变。
教育在线:你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你给你自己和现在的企业(学院)确定的使命是什么?
方志良:我们希望未来更多人能够用责任动力学的逻辑思维方式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责任动力学成为青少年德育或管理学的基本教材。
(双方邮件笔谈于2017年年初)
图4
图5
图6
【图说】
2003年8月22日,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主办的第一次教育之春系列沙龙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举行,主题聚焦“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劳凯声、吴华等关注民办教育发展的学者和黄藤、洪秀平、熊嘉等民办教育实践者对话,侯小娟、季平等全国人大和教育部的官员与会。(见图4)
2011年5月25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举办了以“关注民办教育上市”为主题的第37次教育之春沙龙,关注新东方上市以来的民办教育机构上市风潮。教育部原副部长、时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沁平出席了此次会议,怡海集团董事长王琳达、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中公教育集团总裁李永新等参与了此次沙龙并发言。(见图5)
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和国家公共财政对普通高等教育投入的剧增,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曾经辉煌一时的专修学院逐渐走向没落。如何引导这批教育资源转型和发展,《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多次研讨、关注、报道,图6为2010年11月17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对相关问题的专题报道。
(文/贺春兰,图/舒晓楠、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