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良[1](1 / 1)

【代印象】 为实践者的孜孜研究叫好!

贺春兰

我是一个有文字洁癖的完美主义者,对出版物这类东西尤为在意。因为大家的书橱有限,而信息又太多。但面对方志良先生写序的诚意我还是欣然应允了。原因有三。

其一,责任感培养问题需要关注,更需要求解。

当前职场中和青少年人群中责任感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但仅仅关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以解析式的思维研究如何让美好的责任期待变成现实中让年轻人心悦诚服、自主自愿的行动和团队有效的解决方案。

方志良先生根据几十年的职场和企业管理生涯的体验和研究,对责任系统进行了科学的描述、艺术的表达,甚至创作出了这套体系化、学科化的责任动力学专著,从而让责任意识的养成和责任感的培养变得可以触摸。我认为是对责任感养成问题的部分求解,或者至少可以说,是探索的开始,这个方向我认为极有意义,因而愿意支持。

其二,感动于方志良先生的痴迷和他的内外团队包括部分受众眼中释放的光芒。

作为一个企业人,方志良先生痴迷投入于他的责任动力学的研究。自几年前我见到他至今,他矢志不渝,甚至开口便要提及他的4R4P。我从一开始对他的质疑到被他感动。以我的见识,我知道这个社会上能够痴迷于一件事情,孜孜以求、全情投入,同时也带动身边人一起探索和创造的人不多。我有机会和方先生的合作者、团队还有他理念的受益者不止一次的座谈,我发现他们同样痴迷于方先生的理论。来自一个保险公司的30出头的年轻妈妈告诉我说:“学了他的理论确实受益了,因为搞清楚了什么是责任和义务的边界。婆婆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带孩子,自己曾经一度迁怒于婆婆带的不好,听了方老师的责任动力学理论搞明白了一点:带孙子对婆婆来说,是义务,是对自己的帮助,不是她的责任。认识到这一点,带着感恩之心看待婆婆的帮助,生活中的沟通便也更顺畅了。”

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人因为方先生的理论而获得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意识,因此懂得了责任和感恩。而他的合作者,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宋卓林,则真诚地告诉我他的初衷:“我愿意帮助方老师把他的学术成果放大。”这样的一群眼睛闪着光的年轻人让我感动,我因此愿意将他们的思考和故事推荐给读者。

其三,源于我对实践者话语权的支持倾向。

我常常穿梭于学术界、实践者等各领域之间,包括我自己在报社的实践体验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只有深深扎根于实践的理论才有生命力,而在我国,这样的学人并不鲜见:他们脱离实践、视野窄浅但常常自鸣得意地指点江山,或者拿话语权沽名钓誉,不关心其价值,也不关心它可能的贻害甚或毫无价值的平庸;有甚者常常以自己话语体系听起来的系统性而自命不凡,浑然不知外在世界的否定,一味骄傲地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对放弃了学者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对实践负责也不追求实践价值更谈不上理论创新,从书本中抄来抄去花样翻新浪费大家时光的书籍和文章厌恶已久。转而更愿意给实践者的研究探索鼓掌加油,因为我知道从实践到理论不易,而从理论到实践更难,我切身体验实践者每走一步背后的无限艰辛。

(2016年10月20日,作者为方志良新书《用责任动力学武装自己的头脑》的序言邀约而作。)

[1] 方志良,中国责任动力(4R4P)管理学院、中国青少年责任情商(R-EQ)学院院长,上海库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长。方志良在青少年责任情商教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