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应着眼于防控各种危险的出现,把各种危险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或是不发生任何危险、事故。它有利于为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更好地实现组织管理和发展的目标。
(一)校园安全工作分类及特征
学校安全工作是指为防止和控制各种危险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损失而采取的决策、组织、协调、整治和防范、救助等活动。造成校园安全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人们认识上的主观局限;既有宏观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具体操作上的漏洞;既有难以抗拒的突**况,也有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事故。”[1]
1.校园安全工作分类
(1)不法侵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导致利益分配失衡,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引起各种各样的纠纷。如果这些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极可能引发对抗社会的行为。而一些人会选择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这种校园恶性案件往往引发巨大的不良社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此类事件扰乱正常学校的教学秩序,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破坏。
相关阅读
2010年3月23日上午,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持刀追砍小学生,3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10名学生受伤入院,其中6人因救治无效死亡。
2010年4月12日,凶手杨某闯入广西合浦一小学行凶,造成校内人员2死5伤。
2010年4月28日15时,陈某混入广东省湛江雷州雷城第一小学,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一名为保护学生而与歹徒搏斗的老师。
2010年4月30日,男子王某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山东潍坊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
2010年4月29日,江苏泰兴的徐某在一所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
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村民吴某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以及11名学生受伤。
上述校园恶性伤人事故,让人触目惊心。这种针对儿童少年的密集安全事件让家长们提心吊胆,甚至觉得孩子们上学已成为一种冒险,校园安全保障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法侵害行为之所以会选择以校园中的学生为对象,是因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而且防范意识不强。上述案例也说明,某些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例如,对于陌生人进入校园缺少必要的审查登记制度;对于外来人员的闯入行为也没有有效的应急措施。
(2)意外事故。除不法侵害事件外,学校中还可能发生意外事故。此类事故是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常见的有自然灾害(洪水、台风、地震)、学生的特殊体质(如先天性心脏病、周身无汗腺、青霉素针剂过敏史)等原因引起的意外事故,以及其他无法预料、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事故。由于在意外事故中,并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学校重视力度、工作机制以及治理措施方面的原因,因此,任何人都没有过错。
案例分享
某山区小学依山而建。在阴雨季,山上流下来的水已经成为小溪在教室旁边流淌。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形成了发生泥石流灾害的隐患。一天下午,忽然下起大雷雨。正在教室上课的老师听到异样的响声,发现有碎土从黑板边儿掉下来,接着,靠山的墙也有土掉下来,学生们惊恐不安。老师一边安慰孩子学生一边组织疏散。有两个孩子吓呆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这时,一块天花板掉了下来,老师扑上去护住学生,当即受到重伤,两个学生一个小腿骨折,另一个安然无恙。
在这个案例中,该山区小学的教室在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状况下,是安全建筑。暴雨引发山洪导致教室坍塌,属于不可抗因素导致的意外事故。而且,本案例中的教师尽到了保护学生的义务,所以,学校以及教师都不必承担事故的后果和责任。
(3)责任事故。责任事故不同于意外事故,其认定条件如下:一是存在损害事实;二是行为违法;三是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四是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在学校安全事故中,如有“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当地安全标准”“学校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学校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以及玩具、文具或者其他物品不符合国家和本地卫生、安全标准”“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有不适应某种场合或者某种活动的特异体质,未予以必要照顾”“学校组织安排的实习、劳动、体育运动等体力活动,超出学生一般生理承受能力”“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未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等情况的,学校应承担连带责任;而如果教师有“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是“擅离工作岗位但未履行职责”的,则教师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分享
2010年11月,新疆阿克苏第五学校发生踩踏事故,近百名学生受伤被送往医院。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事故发生正是课间操时间,楼上教室的所有学生都簇拥而下,楼梯扶手被挤歪,几个学生歪倒,接着所有学生更加惊慌无措地往楼下挤,形势一时间发展为不可控状态。等校方发现,踩踏受伤场面已是惨不忍睹了。
上述校园踩踏事故说明,学校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也缺乏平时对学生突发事故的应急演练,更缺乏对基础设施安全的及时排查。当出现异常情况,没有很好的应急反应,由于发现和处理滞后,造成了严重后果。
2.校园安全工作的特征
校园安全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有所不同,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细微性。这可能体现为某个环节的操作不规范、某项程序的落实不到位等。例如,一个阀门没有及时关闭,门卫没有认真检查,食堂蔬菜没有加工烧透以及没有及时检修线路等细节性问题。②广泛性。校园是广大师生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和交往的场所,而安全隐患就散布于上述各个环节之中。③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身心都不够成熟,安全意识较差,属于弱势群体。④时空的延展性。校园安全工作产生自学校建立之初,并涵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⑤动态性。尽管校园安全工作的主、客体是固定的,但具体工作对象却随着师生的流动、教育资源的更迭以及制度的变迁而有所变化。⑥易受忽略性。由于这一工作表面看来与教育教学质量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学校中的工作人员,包括校长在内,都有可能出现麻痹大意的倾向,因而出现“海恩法则”[2]所描述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况。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日益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但调查显示,在所发生的各类校园伤害中,有80%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和加强管理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的。[3]严峻的现实一方面凸显了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使很多校长感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哪些工作应是校长在管理时最应重视的,学校安全管理最容易出现哪些薄弱环节,如何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这些都是校长应该明确的问题。
(二)和谐校园的衡量标准
和谐校园是指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共同愿景、领导者管理伦理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等学校内部精神层面各要素之间相互相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4]。从组织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视角出发,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状态,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助。
1.管理氛围民主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是教师和学校的领路人,要懂得发挥团队的作用,主动为组织成员构筑民主交流的平台,使每个人都能够提出对学校发展的有益建议。在学校的管理中,特别是在制订学校的校规、校纪等制度时,校长“兼听则明”,应有民主意识。这是因为,制度若能得到广大师生认可,有利于贯彻执行;反之,则会产生冲突和抵制。而民主的参与过程张扬了师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体现出制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不仅如此,校长在管理中还要注意公平评价原则的运用。当前,很多学校都有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校长在运用这一机制时,要全面、科学和客观地对教师进行审视,并尊重同行评议的结果,形成融洽、合作以及相互尊重的民主管理氛围。
2.组织运行有序
校长要形成组织管理能力,就要不断学习先进教育和管理理论,充实自己。为保证组织的运行秩序,校长还要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从技术层面来说,在管理中要运用“刚柔并济”的技巧和方法。“刚”是一种权威;“柔”是一种魅力。校长在管理中注重张弛有度,不但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师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从制度层面来说,要将实践得来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归纳,为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在现代学校制度下,要想成为一位称职的校长,必然要能够反思、探究,成为具有研究精神的教育家。
3.校风校纪良好
校风校纪是一个学校内成员各方面态度和趋向的总和。良好的校风校纪由三方面因素构成:一是“成员因素论”,即学校成员的作风是构成校风的因素,包括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二是“内在因素论”,即校风是学校集体成员所共有的思想和感情、理想和愿望,行为方式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综合;三是“关系因素论”,即校风是由学校里各种各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如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等。良好的校风校纪对于平安和谐校园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首先,它具有同化力,可以使学校中的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熏陶;其次,它具有促进力,通过积极风尚,使师生身心都处于愉快和活跃的状态,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再次,它具有约束力,广大师生处于光荣感和自豪感的包围中,会自觉维护校风,对破坏校风的人和事进行抵制和谴责[5]。校长,既是教育者,也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优良的校风校纪要靠他们去倡导。“领导作风→教风→学风”是一种线性的影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作用,所以,这是考察一所学校是否和谐的重要线索。
4.内外环境协调
中小学是一种正规的社会组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要从学校的现实出发,既要看到有利方面,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更要看到发展的潜力,对于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生源、师资、领导班子、校园环境、已有教育成果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6]对于校长来说,对学校内、外部环境协调和综合治理,是比较大的挑战。首先,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的宏观大环境,即要把握学校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精神,了解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等。其次,认清学校所在社区的中观环境。学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它与周边的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学校所在社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既对学校的育人提出相应的要求,也会影响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只有根据学校所在社区的客观现状对学校办学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社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评估学校自身的微观环境。学校微观环境对学生个体成长、教师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评估学校内部的软、硬件环境,使其朝着有利于学生、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是学校和谐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