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设计环节应注意的问题(1 / 1)

亚里士多德说道:“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好的教育是依靠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培养出来的。”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法律纠纷事件频频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校规章制度出台与设计问题。这些争论反映了学生日益崛起的权利意识的变化,也凸显了关于学生权利的法律规定和学校管理制度中不合理因素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设计环节,诸如学校规章制度出台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程序制定的不规范性、内容缺乏层次性等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规范化与法制化就成为学校规章制度设计的第一要务。学校管理者在设计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法律和纪律,严格地制定,把学校管理纳入标准化、合理化与程序化的轨道。如此,规章制度才能获得单位成员的认可,从而有效约束成员行为,并具有权威性。为进一步理解规范化与法制化,本文以“Z中学学生使用校内手机规定”为例[1],来具体分析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设计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分享

伴随经济发展,家长给孩子买个手机完全成为可能,但在校园中可以使用吗?学校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课上或课下使用手机,应该如何处理呢?Z中学制订了校内手机使用规定,主要包括在“教学区域内不得使用手机,以免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时都不得使用手机”“考试期间,不得将手机带入考场,否则一律视为作弊”等,并说明“凡是违反以上规定,一律暂收手机至学期结束,家长打申请,学校同意后领回”。但这些规章在出台后却遭遇一系列困扰:

——班主任有“劫富济贫”的权力吗?在期中考试时,一位老师在监考中听到手机的震动声,经查,该同学的手机短信内容是选择题答案,并一连带出12部手机,并发现本次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类似情况较多,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在班会课上,班主任明确规定:明天开始禁止任何人带手机进教室,否则一旦发现,没收。当天,A同学在下课时,拿出手机被班主任看到,A同学手机被没收。也有个别班主任没收学生手机2天后还给学生,但学生必须交一定费用作为班费,认为算是“劫富济贫”吧。

——学校“禁机”,后果真能自负吗?虽然家长们几乎一致认为手机应该禁止使用,但就在学校封杀令出台不久的一场考试中,问题出现了。学校规定学生把书包放在教室外,不得带进考场。考试结束了,高二(6)班有6个同学书包中贵重物品不见,其中有4人手机不见,家长要求学校给个说法,因为在学校丢失。学校学生处明确答复:一切自负,因为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此事不了了之。

——“地下党”为何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对学校的禁机令表示不满,转入“地下”的学生越来越多。一名同学说:“手机属私人用品,只要上课时关机,下课时不影响他人,学校和老师就不应该限制我们使用。”他认为,禁用手机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学生还是照用,还不如大大方方放宽限制;“我们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不想学习不用手机都始终那样,而热爱学习的也不会因为一部手机就堕落”。有同学认为老师们偏心,其实谁有手机,谁没有老师基本上心里都有一个底,但他们总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对于那些在班上排前几名的学生,他们就睁只眼闭只眼。

Z中学校内手机制度之所以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关键在于其出台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即在设计之初是否按照标准化与程序化,经过了学校师生的认可,并赋予其权威性。上述矛盾背后,反映了现代学校管理中行为主体权利意识的变化,学校不再是规章制度设计的唯一主体,制度设计更需要“法治”来规范。

(一)依法制定规章制度,避免自治性文件与有关法律或法规相违背

在本案例中,有些班主任在没收学生手机后,还采取了罚款行为,这明显与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相抵触。我国《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行政处罚需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学校既不是行政机关,也没有经过任何授权,因此其罚款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二)严格制订主体,避免因主体混乱而导致管理无序

虽然在案例中,制度设计的主体刚一开始是学校,但学校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惩罚措施。后续的“没收”措施,是在众多班主任的要求下,由教导处出台的,显然主体不明确。在学校规章制度设计时,由于管理工作涉及不同职能部门,哪些问题应由相应部门来制定需要首先明确,方能有效避免主体混乱而导致的管理无序。

(三)规范制度细则,避免因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

学校部门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职能交叉,这就导致在规章制度设计时存在不一致或冲突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在制订文件时,对同一事务存在着矛盾或冲突;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内部,在先后制订的文件上存在矛盾或冲突。如Z校教务处制订的学生使用手机规定中,认为班主任有“没收”手机的权力。但相反,在由学生处制订的《班主任守则》中,则指出“教师不得扣押学生的财产”,这明显是矛盾的。

(四)广泛动员师生参与设计,保证规章制度拥有充分的民主基础

规章制度的实施,不能仅依赖其强制性,更重要的是组织成员自发和自觉的维护行为。因此,在设计规章制度时,切不可认为学生只是规章制度的控制对象,而忽略其民主参与的权利。在Z校学生对禁止手机的规定,明显是排斥或反感的,越来越多学生转入“地下”活动。这说明制度已超出学生可承受的范围,不利于学校良性建设。因而,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接受规定,平等表达想法,这才是学生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