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是指将知识作为组织资源进行累积和循环利用的过程。组织学习[3]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最佳方式,分为简单学习和复杂学习两种。简单学习是运用知识处理组织日常的惯例性、重复性问题,这种活动并不改变组织的基本性质。复杂学习则是运用知识处理非程序性的问题,关注工作系统、工作制度和组织规范本身。组织学习遵循三个原则:①积累原则,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收集、整理和初步加工有关信息和知识,扩大学校的知识范围,提高学校的组织水平,从而保证学校对当前有关知识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共享原则,这是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在组织学习过程中,知识共享无法自发完成,而是需要学校为教师提供不同形式的共享环境。③交流原则,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知识在积累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交流,这无疑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
(二)知识管理理论在教学事务中的应用
中小学是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使教务工作更加专业化,这是因为,理解知识是怎样被创造和管理的是教育组织的关键。[4]中小学校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在教务工作中运用知识管理理论。
第一,建立学习激励制度。通过重视和奖励自主学习和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师来倡导不断学习;引导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学校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实现组织层次的提升。例如,在有条件的学校中,鼓励教师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他原本不具备的知识来完成工作。
第二,建立知识库。学校的知识库是指利用档案室、图书馆、教学资料库等资源来实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除静态知识库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校长还应尝试建立动态的知识库,如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知识库可以将学校成员、社区成员、专家、家长等都纳入其中,盘活了学校的“闲置资源”。
第三,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知识管理直接的和根本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这不仅依赖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更是一种团体活动。因此,校长不仅要激励每一位教师创新,更要组织集体性的创新活动,同时做到学校中的价值分配与知识创新力相一致,保证对学校知识创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员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和精神激励。
在知识管理理论的运用过程中,校长要使学校保持与知识源的良好联系,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知识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实现知识的更新。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带动学校教务工作高效地运转,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