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要以充足的信息为基础,多方咨询讨论的集思广益,为校长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保障及智力支持。因此,校长在学校决策体系中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系统与智囊系统。
(一)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信息是决策的基本要素,也是领导活动开展的前提。没有充足、可靠的信息,校长就不可能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出正确解读,并以此为据做出科学决策。当前,校长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校长不可能全部观察到其中的变化,其个人也无法全部收集掌握和加工处理。而信息是校长与决策事务、社会环境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所谓信息系统,是设立在决策系统周围,专门搜索、统计、储存、检索、传布、显示有关情报资料信息的组织机构[4]。学校的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经济有效而及时地为学校的决策系统提供适用、准确和足够的情报资料,为校长正确的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省、市、区、学校是政策的不同层级,中小学应该对不同层级或不同类型的政策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相关信息。学校应当全面了解国家宏观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比如,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强**育的优先发展,强调从一个人口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我国教育将要完成的任务,普及义务教育的全民教育行动,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等。这些宏观教育政策是未来若干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作为基层学校的校长,要全面理解国家的教育战略,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地方微观政策的相关信息。国家政策的贯彻具有层级性、区域性和多样性,中小学要在掌握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学校所属区域的相关政策信息,并将之进行研究。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国家到区(县),最后到学校的执行链条中,每一层级都存在着对政策的理解、吸收和转化的过程,不同的决策者价值观念和利益需求会渗透到解读和执行的过程当中,其中在区(县)到学校这一与校长息息相关的“基层”环节中,面对的情境就更加复杂和多样;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目标和期望,中国如此广泛的地域差异决定了国家教育政策不可能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条款,其目的就是让政策执行者能够因地制宜进行裁量,因此,同一个国家教育政策到了不同的地方,在理解和执行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差异。实际上,在我国教育政策的实践领域中,基层教育行政组织面对着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交付执行的任务时,会对政策内容(包括目标、内容、资源、相关程序规定等)有所诠释,再加上对本地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支持、其他单位配合等的考虑,生成出对政策执行任务的“认同”,最后决定其执行行为和方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长决策的行动指南,告诉执行者们应该做什么。各个政策执行群体对待同样的教育政策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收集相关信息并发掘这背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帮助校长提升自己的管理和领导学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是不同类型的教育政策文本,应按类别区分相关信息。校长是区域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层组织成员,校长除了作为法人代表全面负责领导和管理学校之外,其工作职责有很大一部分隶属于行政职能之中,尤其是接受辖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思路会以各种规范、通知、计划、文件的形式传达至校长,校长理解区域相应的教育政策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数量浩繁且形式多样的政策文本,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要求校长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将这些政策文本在第一时间分类,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从性质上来看,一般冠以“文件”名义下发的,大部分都为规范性文件,是对学校办学行为做出的一种明确性规定,是学校在处理各种事务当中必须遵守和执行的纲领,其政策性最强。如《某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规范》《某区初中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而冠以“通知”名义下发的,一般都是需要学校执行的,需要转变成学校行为活动的告知,如《关于中小学后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班的通知》《关于举办“2013年某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中,一般都为指示学校采取相应的行动,主要包括参加评比、领取和上交材料、开展相关活动、外出开会或者进修培训、迎接检查、意见反馈等。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都应该知晓所有的通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圈阅”所有政策与通知。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的,校长应当全面详细研读,亲自安排这些执行的人员,并在过程中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而另外的文件通知,校长则可以采用授权的方式,由学校的相关责任人自行处理。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区别处理相关政策文件,可以提高学校办事的效率,也保证学校整体对政策的敏感性,提高学校相关人员的执行能力。
收集信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说,政策信息来源有公开发布的文献资料、非公开的内部资料、与学校外部的人事交流、政府下发文件、会议通知等。二是要了解信息获取的渠道。政策信息获取的渠道包括两种:①组织有关人员经常不断收集国家、地方政府及教育系统的政策文本与统计数据;②借助学校外部相关组织和有经验的专家帮助收集。三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学校的收集,应对其进行效用评价,也即对信息是否准确、真实,有效性及是否及时等方面做出评价。
(二)建立有效的智囊系统
智囊系统是为校长提供决策服务的研究咨询系统,校长可以充分发掘教师、中层干部、家长、政府管理者、学者专家等多方面的智力,集思广益。利用各个方面的集体智力与专业优势,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对国家相关的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校长的决策出谋划策。智囊团对于校长对国家相关政策把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校现有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规划与预测。
首先,外部环境的分析是对学校管理外部环境的要素进行分析,其具体内容有政治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学校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及学校未来环境分析。其中,政治环境分析是指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的分析。经济环境分析是指对学校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条件、经济特征和经济联系的分析。当经济处于增长、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处在提高、经济政策处在活跃发展时期,学校的发展就会因外部经济作用而出现加快发展的局面;反之,学校的发展就会停滞或速度放缓。学校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分析是指学校外部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等情况的分析。学校未来环境分析是指在学校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技术,来获得未来学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信息,勾画出学校未来环境发展变化的图景。
其次,在上述环境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校情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执行,并进行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及终结性反馈。学校执行方案的确定,建立在翔实信息支撑的基础上,这种翔实的信息需要从智囊系统中获得。因为有一些政策,基层的校长并不了解,比如教师的住房补贴政策,它并不是单纯的教育政策,校长在解读和执行此项政策,就需要与房产局等部门进行相关的咨询。在教育政策方面,如教育课程计划、新课程改革等政策,也需要校长去咨询相关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不了解的政策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