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因素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政府的政策倾向以及公众的政治倾向等,它对于学校领导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领导活动并不是一种自然人的行为,它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传统、政治体制和政治权力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政治、政府政治及相关法律法规决定和制约着领导活动,也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前提。学校组织所采取的领导体制及其倡导的领导文化观念无不受其影响,组织内部的领导活动及其变革也必须在政治权力所允许的限度之内进行。所以,校长的领导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行为,需要依托国家政治、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障,这就要求校长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政策水平。
(一)深入理解与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需要校长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学校管理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路线、教育方针服务的。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规程、法规建设标准等,是办好学校的政策依据,认真执行有关的政策法规,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中小学校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及其他各项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者,是全校师生的领航者。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校长能否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看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否与党及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教育及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目标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标准及规格应该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在坚定地把握住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后,关键是要有具体措施保证其实现。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学校全员去实现办学目标,但学校目标确定得是否正确,把学校和教职工带向何方,这就取决于校长能否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否有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较强的政治能力和良好的政治品质。校长的工作纷繁复杂,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常常反映到学校场域之中,都需要校长去鉴别;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需要校长去定性;内部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校长去拍板等。这些鉴别、定向、拍板工作,都是对校长政治理论水平的考验。
找到适合学校的发展道路及具体措施,对于每一个中小学校长来说都是一个实践摸索的过程。因此,作为中小学校长,必须经常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发展同国家政策要求、社会实情等尽可能保持一致。
(二)深入理解与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需要校长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
政策水平高低与否是校长成长过程中达到成熟水平的重要条件和特征。首先,唯有正确掌握教育方针政策,方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思想的形成具有过程性,在明确把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后,关键是要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它们得以实现。校长在此方面一旦成熟,其办校治学的基本思路就会形成,其教育思想也会随之基本形成。这个办学治校的基本思路就是校长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具体措施。因此,每一位校长都要把教育方针的总目标分解为具体要求,将教育政策的要求详细解读,并结合本校实际一条一条地制订出实现这些要求的具体措施。每个学期或者学年结束之际,都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其次,校长需全面理解和掌握有关的政策法规知识,以保证学校管理工作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宣传贯彻落实相关的法规制度,更好地培养师生的法制意识。校长要有鲜明的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法规处理各种关系,依法办学。这就要求校长要了解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和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的法规、条例,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明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法律办事。同时,校长要依法治校,学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制定中也遵循法律,避免矛盾产生。故此,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是校长需要掌握的。最后,校长应学会用法律保护学校集体利益和师生个人利益,用法律去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各种权益问题。
校长应是政治素养较高,有良好政策觉悟的教育家。校长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必备的法律知识和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学校领导的行动应是政策的行动,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要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中必须包括政策法规的系列知识及教育管理专业的知识,熟悉所管理学校的业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领导教育教学的能力。进一步说,要求校长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校长:通过学习国家相关政策与文件来把握正确的方向;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论素养;加强实践探索,丰富改革创新的经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校长才能逐渐走向专业化,对于教育政策关注的敏锐度才会越来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