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标准
崇尚以德立校,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廉洁奉献。
标准解读
以德立校,一是要求校长成为道德领导,把道德因素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基石,以道德精神引领学校办学理念。二是要求校长在学校生活中真正落实以德立校的理念,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构建有序高效的管理机制,做到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和廉洁奉献。三是要求校长能优化与营造学校良好的道德环境,将学校打造成为由学生之德、教师之德和学校之德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诊断
情与理之间:这个班到底该咋分
包校长所在的这所学校是省级示范校、市重点高中,每年都有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其声誉在当地可想而知。声誉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包校长去年调入这所学校,为了能把班分好,开了无数次会。几经讨论,最后规定在新“高一”学生入学前举行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出实验、平行和普通三个等级班,实验班根据人数,按照分数高低排序进入;平行班为二档分数学生和一部分择校生;其余的学生平均分班。在师资分配上,实验班的班主任、各科任教师选用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教师;平行班选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保持“均衡”,普通班的每个班级都有业务素质较高和参加工作时间短(教龄短)的任课教师。学校的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为保证一等班学生的质量,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打招呼、写条子一概不准开“绿灯”。中考结束后,按照上级规定的“三限”政策和“三七”招生比例,学校顺利地完成了招生任务,接着进行了摸底考试。考试一结束,包校长就带着各科骨干教师和几位办公人员,拉着一车密封的试卷,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知去向。在偏僻幽静的度假村里,教师们紧张地判完试卷,按照分数,先是把一等班分出。分到二等班时,包校长拿出了一叠条子,按照对学校有“利”和“不能得罪”的规则,根据条子上的要求,分好了二等班。
在大家即将为完成任务欢呼雀跃之际,学校留守的副校长打来电话,说十多位教师联合“请愿”,请包校长批准一个学生进一等班。原来,这些教师的户口所在地正位于本市一所重点初中的学区内,他们的孩子今年上初中。
初中赵校长的孩子今年上高中,准备到这所高中就读,但成绩达不到进一等班的要求。老赵早就和老包打过了招呼,一定要进一等班。包校长几次解释都没能使赵校长满意,两位老朋友最后是不欢而散。这不,老赵一看找不到老包,就堂而皇之地告诉那几位教师:学校班级人数紧张,你们孩子可以来,但只能在“学区班”了。有的教师知道内情,就联合起来找到副校长倾诉苦衷。无奈之下,副校长拨通了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包校长也深知高中教师的隐痛:早晨六点半到校,晚上八九点回家,每天为别人孩子呕心沥血,自己孩子难得照顾;如果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知识基础,到高中阶段就难以应付学习的重负。再说,孩子学习方面出现问题,这些教师也不能安心工作。赵校长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以此来要挟。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打开一个“缺口”,就会有其他条子生进来,预计的分班计划就有可能失败。包校长一个人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思前想后,包校长还是做出了让步。
关于今年分班的原则和标准,包校长和几位校领导一直没有拿定主意。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严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虽然没有对高中进行硬性规定,但在全社会提倡教育公平、呼唤教育公平的背景下,面对部分家长仍然要求分重点班的呼声,怎么分班的确是道难解之题。这不只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还是一个涉及权利与公平的道德两难问题。本来,分层教学是适应学生知识基础和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制度,是符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但包校长“按考试成绩分班”的做法却变成了一个在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班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它考验的却是校长、家长乃至社会的公正信念与诚信水平。
请分析包校长“按考试成绩分班”成为道德“两难问题”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校长在管理学校时所依据的道德原则的认识。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5日第7版《情与理之间:这个班到底该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