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凝心聚力营造“家”文化(1 / 1)

——校长应为学生团队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

专业标准

“营造育人文化”的第二十条标准为: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力量,发挥教师、学生及社团的主体作用,为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活动时间。

标准解读

学校发展深处是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生命的血液,是师生成长的生命源泉,多方力量的汇聚才能有效保障学校文化的建设。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还是学校的教师、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主力军,他们共同营造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校长的引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学校文化。

那么校长如何凝心聚力,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等团队活动的开展为载体,营造家的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一所学校学生总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学校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里师生度过每天最重要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致力于给师生营造一个“家”的感觉,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班集体活动等为载体打造家园文化,对于师生而言,有了“家”的感觉,在内心深处才会感到家的温暖。师生有了家的归属感,有了凝聚力,才能拥有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相关阅读

谨防中小学社团活动成“花瓶”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某县省级重点中学一时间成立了许多学生社团,诸如文学社、英语交际社、书画社、合唱团、羽毛球协会、跆拳道协会、街舞社等。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学生们报名和参与非常踊跃。可是,在一场气氛热烈、规模宏大的社团集中开幕式以及各社团一两次较为热闹的活动之后,学生们发现,活动进行不下去了:羽毛球协会、跆拳道协会所必需的体育场馆被学校以“创收”为名对外出租了;街舞社成立之初所聘的校外专业老师,也因学校不支付报酬而拒绝来指导;当初学校花了不少资金购买的成套乐器,也以“节约利用”为名被锁进了学校的器材室。这些社团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根本没有活动的时间——课外活动时间都被语、数、外等所谓中考、高考“主课”的“月月考”“周周练”所占用!当有同学吵嚷着要开展社团活动时,从学校领导到任课教师,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反问他们,“究竟是‘玩’重要,还是升学成绩重要?”最终,除了文学社、英语交际社等这些对学科成绩有直接提升功能的社团还能够坚持活动下去外,其余社团都无一例外地、虎头蛇尾地停止了。

记者分析道,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不少中小学的学生社团活动刚开始办得有声有色甚至轰轰烈烈,但当一些检查、展示、评比活动结束后,社团活动就慢慢偃旗息鼓、名存实亡了。在这些学校看来,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并不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考虑,而仅仅将其视为装点门面的“花瓶”而已。很显然,由于一些地方过分地强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部分家长和社会人士对教育取向、人才的衡量标准存在一定的误区,以致相当一部分人、相当一部分教育人士,对学校开展社团活动仍缺乏真情实意。这实质上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的体现。

加强中小学生社团建设,不仅是培育和传承校园文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校本课程体系,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它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创新等,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样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因此,广大中小学校应打破“一切以成绩论英雄”的畸形教育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行动上积极引导和管理好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学校有责任做好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指引工作,以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等,不仅丰富了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给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助于社团成员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社团建设要加大必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多渠道筹措社团活动的专项经费;在专业指导教师的聘任和安排、场地的使用、活动设施的配备等硬件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大力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持、开展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社团活动与日常学习的关系。

资料来源:刘锋,高鹏.谨防中小学社团活动成“花瓶”[EB/OL].http://www.ywbw.net/teacher/bjy/201105/3243.html,2011-05-31.

学校社团活动之所以虎头蛇尾,归根结底其实是对学校的团队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学生以学业为主,社团活动以及少先队、共青团及各类班集体活动都只是学习之余的一种调剂或装饰,这是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根深蒂固的想法。正是这种价值取向,让很多学校的各种团队活动成为“花瓶”和“摆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所以要想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校长首先要提高价值领导力,引领学校团队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