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体验式活动、体验式课程、体验式德育。校长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营造一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个性的教育契机和转变学生的机会[8]。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总是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9]。校园文化活动不是高标准、高起点的现场直播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也不是领导轮流发言的演讲台,更不是少数精英学生展示特长的专场演出。着眼于全体学生全面、多元、终身发展,一切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允许个性化、差异性发展。不必追求活动的过分完美和标准一致,校园文化活动、仪式典礼需要形式,但并不能将其固化理解为形式主义,避免将校园文化活动理解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展示。
有些学校在筹备大型活动仪式之前,组织学生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把展示活动变成仅供嘉宾观赏的“汇报演出”。“体育节学生冒雨为领导演出韵律操”“校庆日鼓号队学生烈日下长时间等候中暑”这样的新闻其实在各地并不鲜见。校长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和典礼仪式不是体现行政意志,或展现学校实力、扩大影响力的“面子工程”,学校的主人公是学生,校园的每一个时刻都应该发挥教育功能,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校长要坚定地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想要怎样的校园活动、仪式、典礼,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过程感受,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参与。
学校的舞台、班级活动、广播站、电视台、论坛等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都应发挥作用,为学生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走上校园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得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经历锻炼、实践和成长。即使活动看起来稚嫩、朴素、有失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都是学生宝贵的成长经历,是学校文化活动最珍贵的原生态现场和教育内涵。做真实的教育,信赖每一位学生,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0]。这一观念应是每一位校长时常谨记心间的教育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