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意新颖、德育为先(1 / 1)

学校的各种仪式、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具有规范化程序的教育活动。作为课堂道德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它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有启迪、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是学生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4]。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策划要体现教育性、人文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趣味性,传递时代精神,塑造公民品格。

营造育人文化,校长首先须了解的知识主要包括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等。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主要精神,如1994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8年正式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2004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指出,校长需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建议大、中、小学建立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活动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和途径,与任何灌输教育形式活动相比较,以学生的自发性、自觉主动情感为基础设计出的文化活动才最具有教育实效性。应避免出现校园文化活动“招之即来,来之即做,过后即忘”的无效现象,比如一年一度的“学雷锋行动日”“植树活动”等传统文化活动,特别容易出现程序化、机械化的重复,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走过场,活动中既无智慧的生成,也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投入,更不用谈德育教育效果的达成了。因此,校长须了解德育养成知识,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教育目标要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需要、兴趣喜好要有所了解,遵循教育规律。社会商业活动需要营销,校园文化活动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注重活动创意。活动创意要体现主动性、实践性、内化性,避免灌输式、教条式等形式主义。活动主题可以轻松幽默,或品位高雅,或立意深远,尽可能在设计上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力求让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基于道德的实践本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6]。比如将读书主题活动设计为“阅读森林探险计划”,将校园值日团队设计为“校园小虎队”,将小学毕业典礼的集体露营活动起名为“星光大露营”等,这样的改变能让学生对校园仪式、文化活动充满新鲜感和期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快乐,真正乐意实践。在感受活动魅力、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达到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