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风的含义、作用及其建设(1 / 1)

(一)什么是校风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是一所学校的群体风尚。校风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和特色,是学校提升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一所学校的优良校风对学校每个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工作作风、学习态度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美化心灵的作用。因此,优良的校风对保证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一种氛围。它可能不是具体的什么东西,更不易用什么量化指数进行评估,但从这种氛围中我们能感觉到一种独特性格的存在,这就是“校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从品质上说,校风有优劣之别,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描述:“这所学校校风很好”“那所学校校风很差”;从程度来看,有一些学校的校风只停留在词语提炼和口号上墙的浅层次操作上,而另一些学校真正能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宣讲,能在实践上加以统一和规范。事实上,学校的校舍建筑、教学装备等物质硬件建设在有经济投入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搞好的,而真正代表学校形象和风貌的校风建设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它需要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提炼和升华,也需要心理行为形成过程中的沉淀积累和内化。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古今中外,凡成功的学校,从世界知名大学到哪怕是一所小学校,良好的校风始终是保持其为教育高地的实质内涵,是引领其在不断延续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源泉,始终是其治校的关键。”[4]

(二)校风的作用

校风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品质和特色,影响着每个成员的品德、行为和态度,使人无时无刻不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及由它所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具体来说,校风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凝心聚力

校风能够在群体成员间形成价值认同,明确共同的追求方向,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凝聚力。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物质易而精神难。拥有了校风精神,便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它可以凝聚人心,它可以积聚力量,产生一种信念,从而引领着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或方向努力,这就是校风的巨大作用。

2.指导行为

校风能够影响和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方式,它以其潜在的规范和原则支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同化、暗示、顺从、模仿等心理机制中,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每个成员产生影响。一进入校园,人们便能从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表现中感受到这所学校校风的独特存在。无论这所学校的校风是清晰而明确的,还是模糊而隐蔽的,它都以自己不可抗拒的存在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3.形成个性

一所学校的校风赋予学校以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会把在学校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性格品质长期保持并带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甚至无论在人生哪段历程中,都可能保留着当年校风的深刻痕迹和美好回忆”[5]。而且,每所学校的校风都是在其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有其生长发育的独特土壤,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如何建设校风

良好的校风来自于传承和创新两大部分,所谓传承是沿袭学校既往精神中的精华,而创新是指结合当前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合理发展。要建设优良的校风,学校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明确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一所学校成熟度和内涵的写照。在它们的指引下,学校才能够将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文化传统、行为习惯进行集中而有序地梳理,才能形成学校的内核和灵魂,形成个性鲜明的校风。

2.要有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真正代表学校形象和风貌的校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它需要在大量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提炼和升华,也需要心理行为形成过程中的沉淀、积累和内化。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深受文翁石室两千多年优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宝贵的文化传统,概括为:爱国、开创、刻苦、严格。如今,学校在继承中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具有一所“开放、实验、示范”特点的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6]。

3.要有师生的认同和共同参与

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家共同创造一种文化,同时又为这种文化所浸润。因此,校风建设离不开师生的认同和共同参与。学校在校风建设过程当中,要能够逐步使学校精神成为全体成员的意识和行为,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要求和行为准则。只有各个方面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去努力奋斗,才有可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校风。

4.要有规章制度的充分保障

理想的校风建设阶段是学校成员均能自觉地内化于心而外显于形,但这常常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校风建设的前期阶段,离不开具体的规章制度,离不开明确的行为规范。在提高大家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必须按照行为养成的规律,制订相应的制度性措施和纪律性要求,否则,良好的校风建设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难于落到实处。

案例分享

南开校风建设揭秘(有删减)

南开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它主要包括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学校一贯以校风良好著称。梁启超先生曾说:“贵校校风之佳,不仅国内周知,即外人来参观者,亦莫不称许。家长送其子女来南开读书都说,‘得入南开,便可放心’。”张伯苓校长认为:“个人应具固有之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校风为学校之灵魂。”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风尚和特色的体现,是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一)严格校规校纪

校风建设,非一日之功。校风不可能自然而然形成,它一开始需要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做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校风是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和引导的结果。早在民国初年,南开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规校纪。它包括教学和生活管理两方面,如讲室规则、操场规则、寝室规则、调养室规则、书报室规则、食堂规则、饮茶室规则、沐浴室规则和接待室规则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具体,详细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二)注重文明习惯养成

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张伯苓校长认为:“一好习惯,即将来之一好人格,一有用之学生。”在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多种陋习浸**青少年。因此,南开校风建设把学生的文明素养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张校长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习惯的培养注重从小处着眼、小事入手,具体细致,力求实效。就拿卫生习惯培养来说,学校提倡“节饮食、慎起居、勤运动和均劳逸”,专门编制了《学校卫生习惯自省表》,并拟订了《学生每日生活的正规》,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一天的生活、学习、饮食、运动、娱乐等都制订出规范条例,以供学生参照执行。

(三)校长教师以身作则

一所学校里,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张伯苓校长说,要广造变革社会的新青年,“决不是书本上说行就行的,非得以身作则,用精神感动不可”。他要求全校教职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他还用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话,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学校特别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崇尚教师的自尊自爱,要求教师把为人师表视为天职和约束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法度。号召教师处处以身作则,谈吐、衣着、外表、人品、风度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张校长不仅严格要求教职工,还严格要求自己,自律甚严。为了言传身教,酷爱听戏的他从不在天津戏院听戏。就是和他颇有交情的京戏名角在天津表演,他也决不前去捧场,而宁愿大老远地跑到北京去听他们唱戏。原因很简单,他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真可谓是煞费苦心。许多人在回忆张校长时都谈到两件小事:一是他不许学生吸烟,但自己却吸旱烟,当学生指出时,他将烟袋一折两断,从此不再吸烟;二是他年轻时留着胡子,为了给学生做表率,他的胡子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全部剃掉。

(四)弘扬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校风的精髓。在培养校风的初始阶段,张伯苓校长就注意到精神建设的作用。他说:“无论何事,无精神亦必归失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在有形之物质问题,乃在无形之精神问题”,“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必抵于亡”。张校长对学生说,物质是精神造的,只要精神专注,样样事都可以成功。建一所学校,精神难而物质易。当天津南开中学被日本人炸毁后,他大声疾呼:“南开被毁,精神未死。”为了把南开精神贯彻于师生的言行,学校还编写了校歌。南开校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并且“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成南开真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张伯苓团结和凝聚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铸造了南开的辉煌。“南开精神”流淌在师生员工的血脉中,体现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五)注重环境熏陶

校风建设需要营造文明、整洁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养成良好的品格。在重庆南开中学,端庄的“范孙楼”、肃穆的“芝琴馆”、雍容的“午睛堂”、秀丽的“受彤楼”、幽雅的“忠恕图书馆”,以及广阔的运动场、美丽的“莫愁湖”等,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这里,春天群花开放而幽香,夏天佳木葱郁而繁荫,秋天风霜高洁而气爽,冬天梅林花开而独俏,它们使学生铭记难忘。学校的物质环境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综上,南开学校的校风建设既强调学校的作用,又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既强调纪律强化,又重视人格感化;既强调物质环境,又重视精神建设;既强调个人习惯,又重视集体意识;既强调制度约束,又重视自觉自立。

资料来源:项红专.南开校风建设揭秘[J].中国德育,2009(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