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形象、风格、境界(1 / 1)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思与行

专业标准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七条标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

标准解读

学校环境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很宽泛。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既可以把学校环境分为教育环境和管理环境,又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还可以分为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精神环境。为了文化建设的切实需要,这里的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物质环境和学校精神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了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学校建筑、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等方面。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文化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不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必须在学校文化“内核”即精神文化的指引下。学校精神环境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学校精神环境既是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或手段。学校精神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建设、师生关系、课余活动以及生活秩序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要体现出学校文化的内涵。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标,是学校内在底蕴的体现和渗透,有利于彰显学校的特色和魅力,同时也是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凝练。

相关阅读

国内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删减)

国内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建设经历了从创立到定型化、普遍化,再到新型校园陆续创建这样的发展过程。旧校舍在建筑形态上大多千篇一律,缺乏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进行的环境设计,也缺乏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还有些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景观不协调、建筑风格(颜色、造型)单一;雕塑位置不突出,缺乏视觉上的影响力;校园绿化系统不完善;空间场所的布置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等。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校园的功能设计,而从自然环境特征、学生心理因素及与环境互动、地域文化以及环境教育因素的角度来说,强调校园环境设计的教育寓意性研究较少,也未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资料来源:林刚.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J].教育研究,2013(3):42.

近年来,国内校园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的重视,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了日益增多并不断细化的态势。但总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从认识上来看,常常只局限于校园环境的物质层面或表面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环境建设的育人功能;其次是从系统性来看,缺乏整体的思考和设计,满足于零敲碎打;最后,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