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现存的健康人格危机和德育危机,我们有何对治方法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爱的教育。爱就是最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对爱的教育是如此诠释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教育者基于历史使命感及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对象发展可能性的坚定信念,对教育对象表现出真诚的、全身心的、毫无保留的关心与热爱。第二层含义是指教育者在主动奉献后,获得可贵的成果,其受教育对象不仅改掉各种不良习气,学会自尊自爱,而且乐于助人,乃至造福人群,将爱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身上,释放出爱[7]。这是多理想的状态啊,这跟北京实验二小提出的“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是一致的,以老师的爱去培育学生的爱,当学生心中有爱以后,就会改变各种不良习气,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素养。那学校该如何推动爱的教育呢?以下结合小苗的例子来谈谈。
(一)呼吁家长恰当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否“爱得恰当”就至关重要了。小苗的妈妈很爱孩子,但爱得不恰当。小苗的很大问题是他妈妈造成的,妈妈的改嫁造成了他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妈妈把改嫁的委屈强加到小苗身上,这让他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引起妈妈的关注,他才变得性格暴戾,行为怪异。学校要加强与小苗妈妈的沟通,引导她用正确方法对待小苗,用适当方法表达爱,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妈妈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心里真实的想法,蹲下身来听孩子倾诉,同时自己也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流,不抱怨、不赌气、不责怪、不回避。如对于小苗看到爸爸举刀的一幕,妈妈应该指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任何问题都不能借助暴力解决,做人要理性,要学会控制自己。如果失控,那后果会不堪设想,甚至会付出一辈子的代价。回到小苗向妈妈举刀那件事,不妨让他想想:如果悲剧真的发生了,那他的境况会如何呢?连自己最亲的人也离去了,剩下自己一人,这种状态是他自己想要的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她改嫁怀孕已成为事实了,那她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真心实意地对待丈夫,让丈夫接受小苗,让小苗重新享受家庭生活,一家四口快乐地过日子。如果她继续对婚姻抱有如此功利的心态,难免会产生另一个悲剧,令她未出生的女儿重蹈小苗的覆辙。另一方面,也要重建小苗妈妈对学校的信任。从小苗妈妈最后投诉学校的行为来看,她已进入一个敏感期,感觉非常无助,才会变得“草木皆兵”。这就说明学校与老师跟她的沟通还不够,彼此还存在着一些误会,还不够充分信任。实际上家长和老师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为什么经常会出现矛盾呢?就是信任不够,所以学校要放下身段,主动与小苗妈妈沟通,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教育好小苗。
(二)呼吁教师真诚的爱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挫折,在当今社会,这些困惑和挫折会变得更加多样。那作为老师,如果能做到“以爱育爱”,一定会思考:我们该怎样与孩子沟通?该如何与孩子相处?该如何赢得孩子的信任?该如何帮助孩子解疑释惑?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挫折?该如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特别是面对特殊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教育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教师的使命‘解惑’不仅是解知识之惑、社会生活之惑,更重要的是解心理之惑、成长之惑。”[8]要完成这个使命,老师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再用自己的老眼光来看待特殊学生,也不能再用老办法来简单地对待特殊学生,应该深入挖掘病因,再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于小苗,校长要与教师共同分析小苗的问题,找到切入点,如小苗的心理障碍是属于分离性焦虑,如果在失望阶段,老师能当他的“替代母亲”,对他进行疏导、引导、指导,走进他的内心,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或者小苗就不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说,如果老师具备这样的理论知识,具备发现问题的眼光,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早地进行干预和引导,就能把小苗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会恶化至此。对于小苗已形成的陋习和不良品德、不良行为,老师先不能有高要求,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小苗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从而慢慢改变不良行为。针对个体出现类似攻击性行为或不良情绪者,可以引导他采用“内观训练程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1)如果你站着,就站得自然些,而不是侵犯的姿势。
(2)如果你坐着,就坐得舒服些,你的脚独自摆在地板上。
(3)自然地呼吸,不做任何事。
(4)让你的心回到你很生气的事情上,停在生气的情境中。
(5)你感觉到生气。用你的心体会生气的思想,让他们自然地流露,没有限制,停在愤怒。你的身体显示出生气的症状(如急促地呼吸)。
(6)现在,你的注意力转换到你脚底。
(7)慢慢地运动你的脚尖,感觉你的鞋盖在你的脚下。
(8)保持自然呼吸,集中到你的脚底,直到你感到平静。
(9)从脚底沉思10-15分钟。
(10)慢慢地,你从沉思中出来,安静地坐一会儿,再恢复你日常的活动[9]。
这样的干预和调控方法有很多,老师们可以针对小苗的分离焦虑情绪和攻击性行为来选取相应的方法,虽然不一定有效,但起码我们作为教育者尽力了,也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三)呼吁学校对应的爱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一个亘古不变的原则。在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片段:校长先生领了一个陌生的小孩到教室里来。那是一个黑皮肤、浓发、大眼、浓眉的小孩。校长先生将这小孩交给先生,低声地说了一两句话就出去了。小孩用他黑而大的眼睛看着室中一切,先生携了他的手向我们说:“你们大家应该欢喜。今天有一个从五百英里以外的格拉勃利亚的莱奇阿地方来的意大利小孩进了这学校了。因为是远道来的,请你们要特别爱这同胞。他的故乡很有名,是意大利名人的产生地,又是产生强健的劳动者和勇敢的军人的地方,也是我国风景区之一。那里有森林、有山岳,住民都富于才能和勇气。请你们友爱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的学校里都是同胞。”[10]试想,一个离乡别井的小孩听到这样的一段话,心里会多么的温暖,这所学校就是他的家,这些同学就是他的亲人,而且校长先生在言语中还对他的家乡进行了赞美,让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在校长先生的引领下,同学们也会倍加爱护新来的同学,这就是一种大爱精神,一种开放、接纳的态度。可见,校长先生的这种做法对于一个新加入的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大爱之心,对特殊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就会有明显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借助母亲节的契机,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书信活动,让孩子向妈妈讲心里话,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设置一些情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从而纠正自己的心理偏差等。当然,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他的隐私,不要让他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以免增加心理压力。
对特殊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心理辅导老师也有一些优势,因为他们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据了解,某些一线大城市个别小学专门聘请了心理学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担任班主任,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在发展条件受限的地区和学校,可能极少有专业的心理老师,但是有不少班主任曾经参加过心理辅导培训,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些力量来帮助小苗。例如,我们可以针对小苗的分离性焦虑情绪进行调控,调控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直面自己,让他宣泄情绪,增加积极的体验,慢慢学会控制情绪。先是引导小苗认识到妈妈的离开会引发他的焦虑情绪,人会变得比较失落,缺乏安全感。接着做小苗的听众,让他充分宣泄,“并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其中包括:向自己表达,让自己清楚目前的情绪状态以及它的来源;向他人表达,与他人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并共享自己的情绪;向环境表达,不高兴时跑跑步、打打球,或者出去旅游、听音乐会,甚至摔东西,在无人处高喊、哭泣等,都会使不良情绪得到调适”[11]。然后要想方设法帮助小苗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实很多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就好像小学语文《“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课,同一件事情,有人认为“精彩极了”,有人认为“糟糕透了”。以小苗妈妈怀孕这件事为例,小苗会觉得“妈妈又有了新的孩子,这样就会不要我了,剩下我一个人更加孤苦了”。但也可以这样想,“妈妈又给我生了一个妹妹,多好啊,这样我又多了一个亲人,不用孤苦伶仃了”。如果小苗会从这样积极的一面去想,他的焦虑情绪肯定会减轻。最后我们还要引导小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放松,学会自我减压,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
(四)呼吁社会全方位的爱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这首歌一直感动着很多人的心。对于问题学生,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们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学校教育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何况我们现行绝大多数都是大班额教学。我们要借助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对小苗的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联手社区服务志愿者,对小苗进行家访、跟踪观察等,对小苗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对不良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同时,我们也应该发挥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桥梁作用,让他们作为家长与学校的第三方见证人,减少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感。如以上所提到的小苗妈妈对学校的投诉,如果有社区志愿者作为见证,那么学校就不会蒙上不白之冤。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德育情境模式或体验模式,带学生到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如我们可以带小苗到少管所参观,让他看看少年犯们劳动、吃饭、住宿以及接受教育的场景,感受他们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痛苦,了解他们成为罪犯的原因,亲眼看到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这样身临其境,一定会给小苗敲醒警钟,如果再不转变,那等待他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