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知道小苗的劣迹斑斑时,觉得他很可恨,但了解到他的成长背景后,又觉得他很可怜。才四年级的他,为何会如此地暴戾、霸道、反常、逆反、失控?其实,小苗只是教师任教过程中的一个个案,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学生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均存在不少的危机和问题,甚至会出现跳楼自杀等极端行为。那如何防止危机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去剖析这些问题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类别和成因。
我国学者孙煜明等人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型,即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严重者甚至逃学、说谎、欺骗、偷窃、斗殴等;另一类是内向型的行为,即退缩型的,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神经过敏、烦躁不安、晚上做噩梦、说梦话、失眠等[1]。很明显,小苗就偏向于外向型、攻击型的问题行为。小苗这些不良行为绝不是无缘无故、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成因。
(一)家庭生活的不幸
近几年,离婚率不断攀升,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会表现出诸多不良的行为。如他们的脾气更暴躁,易于说谎,而且同伴关系不良,存在欺骗等不良行为,其行为问题显著多于完整家庭儿童。同时父母离异还会影响儿童的人际信任,在他们成年后对人仍存在强烈的不信任感[2]。可以说,家庭生活的不幸是小苗问题行为的主要诱因。小苗三岁时,父母就离异,自此从没见过爸爸,丝毫没享受过父爱,他爸爸留给他的唯一印象就是举刀砍向他母亲的一幕,这种暴力行为给小苗的暴戾埋下了伏笔。小苗一直跟妈妈生活,除了妈妈,一个亲人都没有,看到别人爷爷疼、奶奶爱的,小苗心里非常失落,一点安全感也没有,这样才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
(二)妈妈的关爱缺失
小苗很严重的一个心理障碍是属于分离性焦虑。所谓分离性焦虑,是指儿童在最依恋的人分离后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父母或者自己在分离后会受到伤害,感到失去依靠和安全感,从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3]。鲍尔比通过观察婴儿和母亲分离后产生的焦虑,发现分离焦虑经历三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和超脱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反抗阶段,儿童会极力阻止分离,自发地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与母亲亲近。第二个阶段是失望阶段,当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儿童开始失望,反抗行为减少,反抗强度也降低,但是依恋情结依然存在。这时,儿童可能会将依恋行为指向一位“替代母亲”,但是儿童对“替代母亲”的依恋行为并不会削弱对自己母亲的依恋。第三个阶段是超脱阶段,此时儿童的依恋行为被抑制,但是依恋情结并未消失,适当迟缓之后,儿童的超脱反应立即为强烈的依恋行为所取代,并且在强度和频率方面都超过分离之前。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会经常表现出对父母关注的过度需要[4]。很明显,小苗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与小苗相依为命的妈妈并不是一个好妈妈,她以为给孩子吃、给孩子穿,就是最大的爱。身为单亲母亲的她,不但没有母兼父职,就连她作为母亲的职责,也没有尽到。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缺少安全感,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她不会疏导孩子。她嫁到外地,孩子心里会更加患得患失,怕妈妈也会遗弃他,那唯一的依靠都没有了,但她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还经常把她要嫁到外地的责任推给孩子,说是为了赚钱,为了孩子的生活,才做这样的决定,这样,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大了,安全感更加缺失了,甚至会让小苗建立起一种不良的价值观:婚姻如此功利。
小苗妈妈明明知道,她嫁到外地后,把小苗一起带过去,让他重新享受家庭生活,会是最美满的结局,但偏偏她又不会处理与丈夫的关系。其实也不难想象,结婚也带着赚钱的目的,本身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人家又怎会真心对待呢?就这样,她把自己推到一个两难的地步,去外地,他儿子会发狂,不停地制造各种事端,就是想别人打电话给他妈妈,让他妈妈回来。由于小苗发现这是证明妈妈在乎他的唯一方法,所以他不停地搞破坏,而且破坏程度一次比一次厉害,这样阿姨或老师又会觉得事态更严重,肯定得通知他妈妈这位唯一的监护人。但如果她总回来,丈夫又不高兴,特别是她现在怀孕了,到时又要生产,又要带孩子,肯定不能跑来跑去。这样的母亲,连自己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好她儿子呢?但勿庸置疑,她始终是爱她儿子的,要不然怎么会放心不下他,为了他而委屈下嫁呢?但关键是不会爱。在孩子两三岁时,吃饱穿暖就行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需求就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他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这些偏偏就是他母亲不能给予他的。
(三)教师的引导不得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苗的班主任,可能更注重的是“授业”,由于她长期担任高年级的教学,一直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上她是在四年级才接手,对于小苗的成长背景了解不深入,忽略了小苗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没做到传道和解惑。其实,小苗妈妈和她孩子一样,都是极度缺少安全感,她知道班主任没有放弃小苗,所以比较信任她。但当班主任一次又一次地把小苗越来越失控的行为告诉她时,她又不愿意去面对,采取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前一分钟把老师捧上天,后一分钟又摔下地的矛盾行为。究其原因,就是她自己无能为力,把老师当成救命稻草,期望老师能帮她管好孩子,但又怕孩子表现越来越差,老师会放弃他,所以一听到孩子任何不好的消息就会出现以上的行为。作为班主任,真的应该改变对小苗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能再以“授业”作为重点,而应该加强“传道”和“解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是小苗最信任的人,所以也应该是帮助小苗疏导心理障碍和改变不良行为的最重要的人。其他的科任老师,教育小苗的方法更不可取,一味地纵容、放任自流,只会让小苗破罐子破摔,无法无天。国有国法,班有班规,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社会人,如果他在社会上完全不适应,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其他的科任老师,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与班主任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小苗。
(四)学校的德育方法单一
小苗的特殊,除了家庭的教育失当外,学校的教育也应该引起反思。一直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总是以学业成绩为主,每学期的“三好学生”评选也是青睐名列前茅的孩子,这就让学习一直不突出的小苗只有仰望的份了。德育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例如,德育主题往往都是三月学雷锋、四月缅怀先烈、九月念师恩、十月爱国教育等,有的主题大而空,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需要,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共鸣。现在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所获取到的信息、所面临的**、所经历的变故,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前的孩子。如果学校还只是按照传统德育内容来教育小苗,这明显是不足够的。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也是过于简单,只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学生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内化。试问,只具有道德认知而缺少道德情感、意志、信仰、行为,这样的德育又能有怎样的效果呢?“只依赖言教与宣导教育学生的教育,必然沦为道德教条,使人阳奉阴违,或使人只知压抑自己,无法内化为人的德性;只依赖反复背诵演练形成的知识,必然沦为虚假的知识,使人套上多重的桎梏,甚至吞噬践踏人的存在与价值。”[5]“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内化尤其重要,它是指个体经过观察、认知、选择、认同、重构等活动,逐步将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仰的过程。”[6]品德的内化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奢望孩子一两天就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只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渗透、逐步引导、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