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
由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理解不一样,学术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由谁来主导的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有的学者直接指出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师集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林梅河(2004)将校长视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和变革者,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并指出校长特殊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精神、个性、行为、性格魅力等与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相生互动和辐射渗透,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校长个人价值观念体系被认同和群化的过程[22]。在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这一观点上,张启国(2005)也认为各校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校校长的管理特点,校长要把优秀的校园文化纳入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探索规律和积极构建[23]。与林梅河、张启国不一样的是,顾明远(2006)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校长的同时,也强调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他指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努力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当前的形势和教育理论,认真思考办学思路,策划学校文化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理念化为现实[24]。
教师群体也是学校文化的主导者,在这一点上张丽娟(1995)认为,良好的教师集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和设计师,是正确、高尚的校园文化的代表和希望所在。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25]。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由于二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之间无论在学术上、价值取向上、心理发展上都存在着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决定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这一问题上,大多数专家学者均持有近乎一致的观点: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包括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人员)、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并非由单一主体创造的。
曹赛先(2003)指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及学生,并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人共建、共有、共享的群体文化。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协作是校园文化生长、传递、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保证[26]。杜国民有着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教师、学生及党政管理人员(在中小学及部分职业学校也包括后勤人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三大主体,每一部分主体都在创造着各自的校园文化,各主体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27]。而李珂(2013)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该包括全体师生员工,教师在管理服务中起着倡导文化导向及文化价值的作用,而学生群体则在学习实践中创新文化活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建设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良性互动[28]。杨全印(2005)从实践层面指出了校园文化建设需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学校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可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东西。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的设计时,也需创造能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29]。
我们认为,校长、教师、学生等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而且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初期,校长或许起着引领师生的作用,但到了文化建设的中期,师生将会发挥主导作用,引领着学校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