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需要文化
在我国,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人们开始自觉地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在理论上给以深层次的探讨,在实践中有效地利用[7]。校园文化伴随着学校校园的出现而存在,因为虽然“校园文化”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存在却并非从那时开始。
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第十二届学生代表大会,几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学生同时将如何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竞选旗帜。同年,各高校开始开展以建设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活动。各校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个体单位也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活动,至此,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开展出现了**。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而开始。沈辉在1986年发表了第一篇校园文化的论文《校园文化浅析》,稍后又发表《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从而引发了有关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8]。此后,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的“秀外慧中”
“校园文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于1932年在其《教育社会学》中使用了这个词,他指出“校园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是年轻一代的文化,其二是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前者是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后者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文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是“学校中形成的文化”[9]。赫克曼(Heckman)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常常被引用,在他的理解中,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行为方式;同时,校园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密切的关系,即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和共享的信念,其形成又是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10]。
而在我国,由于校园文化作为概念被提出时,其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因此,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对校园文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为标准来划分的,并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相关阅读
学校文化是什么
那么,学校文化是什么呢?
由黄济先生等主编的《小学教育学》认为,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资料来源:时雪松.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系统[J].现代校长,2005(9):11.
1.一分说
沈辉(1986)将校园文化视为校园内具有大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他提出,校园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由大学生参与选择的讲座、录像、书刊以及由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沙龙、刊物和各类文章、讲义等精神产品;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学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11]。沈辉是我国第一位发表有关校园文化内涵的学者,他在1986年提出校园文化概念时主要阐述的是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内涵,并未涉及其他层面,因此,我们认为,沈辉提出的是有关校园文化内涵的一分说理论。
2.二分说
仲波(1987)也将校园文化看作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但他在沈辉的基础上融入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他认为校园的环境建设必须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必须把校园建设成为便于实现其功能的环境,形成整洁、明朗、幽静、舒适,处处充满生机的教学、科研环境[12]。胡景钟(1993)将校园文化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造和保持培育青年成才的崇高、向上、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二是优美的物质环境的布置、安排的总和[13]。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仲波与胡景钟阐述的观点是有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二分说理论,李建明(2009)提出了校园文化内涵分为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的说法。李建明认为,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美化、文化布置等,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序的校园生活和集体舆论。
3.三分说
睦依凡(2004)提出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精神文化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制度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而环境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这三者形成了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14]。邱琳(2009)与睦依凡有着类似的观点,她认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丰富优质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而且三者彼此交织、相互依存,并没有天然界限[15]。赵菡(2012)与邱琳在校园文化的内涵上有着相同的观点,他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动态、全面和协调,既要进行物质文化建设,也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16]。也有学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17]。
4.四分说
校园文化内涵的四分说在三分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补充。葛金国、石中英(1990)提出,从内部结构看,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第二层次是行为文化,它是校园的“活文化”;第三层次是制度文化,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准则,本身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四层次是精神文化,包括心理的、观念的两个方面,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8]。顾明远(2009)也认为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19]。
校园文化的四分说是现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但校园文化具体包括哪四部分的内容,学者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如陈秉公(2000)认为,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20]。还有学者将校园文化分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其中,环境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起着引领作用,而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1]。
5.我们的理解
结合以上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界定,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对象和中小学校园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对于校园文化的探讨中,其最本真的分析是学校所有成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反应。然而,教育的信仰、情怀和价值观大多是无形的、不可言传和不可言喻的。所以,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既要观照到有形的、物质的、外在的线索,又要观照到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日常对话、故事、比喻等无形的、精神的、内在的线索。因此,这里将校园文化的载体(线索)分成四个方面:物质、符号、信息、人。
物质载体(线索)。物质载体是一种具体、实在的物质实体,而物质实体是文化信息得以存在和传播的首要负载因素。物质载体主要有:校园人文景观、校园建筑、校园空间布置、设备实施、装修样式,等等。
符号载体(线索)。符号载体是指表达或负载校园文化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记号、语言、文字等,是对校园文化概括化和形象化的表达,如学校象征物、学校的Logo、学校三风一训的口号宣传语、学校富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或纪念品等。准确地讲,符号载体不是具体而实在的普通物质实体,它是精神内容所依附的象征,是被赋予意义的实物,是一种校园文化延伸和传递的特定符号。
信息载体(线索)。信息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素。信息是校园文化传播者与被传播对象之间发生联系、形成互动的“无言”发起者和“无语”沟通者。校园文化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活动、学校的故事等。学校制度包括学校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学校活动包括学校课程教学活动、学校节日活动、学校仪式、学校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学校口口相传的故事也是文化阐释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关学校自己的故事,是学校文化生动呈现的立体画卷,生动鲜活的故事带着一定的教育情境,隐秘地宣扬着学校的育人价值取向、包裹着渗透学校的育人价值立场,并秘而不宣地耳濡目染着师生的精神世界。学校的制度、学校的活动、学校的故事看起来各行其是,其实它们共同整合在一起发挥着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它们的整合可以更加完整有序地把校园文化的特定信息传播和传承下去。
人载体(线索)。人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活的承载物。从营销传播的角度看,每个师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兼职营销者”。当然,学校文化不是完全自发的,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选择和提炼,以体现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文明性和引导性。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选择那些能真正体现和代表学校价值追求的优秀、典范、英雄式的人物,来宣扬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和意义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