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学则退。一个人停止了学习,就停止了追求,停止了进步,停止了成长。校长不学习,他的生命力在萎缩,创造力在减弱,影响力在消失,学校也就放慢了前进的速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校长是组织、指挥学习的人,自身的学习问题尤为重要。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当校长,但一个校长必须是好学的人。一是带着问题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二是围绕大事和大问题去学,不能漫天撒网,平均用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11]。
(二)四项基本原则:思考原则、行动原则、积累原则、用心原则
1.思考原则
一天深夜,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领导人卢瑟福走进实验室,见他的一个学生还伏身在工作台上。于是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上也工作吗?”“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工作。”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略显得意地期待着老师的赞许。谁知,卢瑟福迟疑了一会儿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的确,卢瑟福是一位极重视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科研带头人。正是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该所有十余人得到了诺贝尔奖奖金的荣誉奖赏。
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校长本身就是一名思考者。我们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事情,更重要的是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力求事半功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成功者总是善于思考,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不断地总结工作方法,调整工作节奏,反思是成功者的重要品质;失败者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是由于偏离方向,往往南辕北辙,做无用功。台湾大学校园内最有名的“傅钟”,永远只敲21下。这是什么原因呢?《Hi! NTU 解读台大的82个密码》解密说,这21下是根据老校长傅斯年的一句话而来:“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12]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种思维方式:终点思考。“以终点为起点思考”,这是斯蒂芬·科维(Stephen R.Covey)的一句名言,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终点思考,就是先想好目的地,再制订时间表和路线图。从终点开始,反方向朝着起点去思考和计划。
案例分享
学会终点思考
先想好目的地,再制订路线,你就会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而且会发现捷径所在。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用的方法:从终点向现在逆向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七十岁前,你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能知道五十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四十岁、三十岁以至于今天。
大学毕业后,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我那些比较要好的同学大都跳出了学校,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做起了公务员,而且一个个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也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在进行“终点思考”后,我发现,这些终点目标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下海经商最好的结局是挣了花不完的钱,衡量你的成功与否也往往是看钱的多少。但是,自小家庭的熏陶、长大后儒家的影响,都让我不可能把赚取大把的金钱作为自己最终追求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何必下海?而做官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凭自己的个性、气质、背景,我都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虽没在官场体验,但作为旁观者也略能看开一二。
“终点思考”让我冷静下来,我开始在校园里潜心于教育教学。后来,领导了一所学校,“终点思考”又帮了我的大忙。刚开始接手一所新的学校,总是急于改变一些什么,嘴上说“不烧三把火、不踢头三脚”,可脑袋里还是有些发热。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评比,给学校创一些名气或牌子,常常把老师们折腾得精疲力竭,一时半晌也就罢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一直有增无减。学校的奖牌多了,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教师们似乎没有人再找我借书了,碰到一块儿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了。学生变得有些浮躁,原因是课堂上的老师开始有些浮躁了。
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办学理想。长期以来,我对学校的要求是办有特色的学校,而且,这个特色应该是一流的。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第一位要做的就是教师的一流,此外别无他途。如果按照当时那种方式管理学校、要求教师,想实现目标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我想把学校办成一所省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就要把培养省内一流的教师作为重点工程。如果培养达不到目标,就应该聘请、招收一些一流的教师。我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有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而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还是靠教师。我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招收更多的学生,加快学校发展,还是要靠教师吸引学生。
“终点思考”,使我把精力放在了决定终点目标成败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第一就是研究制订一套建立在全新管理观念之上的、致力于节约被管理者时间的管理模式。因为只有教师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素质。第二就是允许教师们种一些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张扬教学个性,培养有个性的学生。第三就是提倡个人的自我实现,人人制订“个人成长方案”,鼓励教师做“成名”“成家”梦。
很快,许多教师在一些领域崭露头角,有的还成了省内知名的专家。校园里弥漫着奋发向上的气氛,老师的成功还带动了学生的成功,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加速度冲刺阶段。
“终点思考”并不难,其实就是制订计划,只不过是从终点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要搭乘九点的飞机,八点二十分就应该到达机场,七点钟就应上高速公路。但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却常常出现种种错误——不是迟迟不肯出发,就是出发之后又中途犹豫不决,或者干脆错失良机——仔细一想,大都是因为没有思考终点的缘故。
资料来源:李希贵.学会终点思考[J].人民教育,2004(22):14.
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他的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他所在的学校自2009年开始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了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尤其是学校提供全方位选择性的课程,并且从价值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全部进行全方位转变,努力构建新型育人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13]。可以说,正是因为李希贵校长不像一般人那样活着,而是有着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超常规的措施,付出了他的智慧、时间,才取得了超常规的目标。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思考,并付之于行动。
2.行动原则
关于成功,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功=坚定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勤奋的行动。没有行动,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用处。行动是成功的开始,等待是失败的源头。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睿。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4]。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成的过程。心动不如行动。校长们,你们开始行动了吗?
3.积累原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荀子的《劝学》里提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潺潺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中做起,那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校长们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2014年6月28日暨南大学2014年夏季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胡军校长寄语学子成长要有耐心,奋斗要有恒心。他提到:“在中国东部生长着一种毛竹,它萌芽之后,最初4年只能长3厘米,但是到了第5年却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只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原来,这种竹子前4年都是在扎根,将自己的根在土壤里面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希望大家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要有这种竹子扎根的精神。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1.01的365次方等于37,而0.99的365次方等于0.03。这组数字告诉我们,每天多一点努力,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积累巨大的优势。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日子,能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求知的渴望,抓住点滴时间提升自己、增长才干,努力去做那个每天进步的1.01,而不是日益颓废的0.99,让自己的人生不断达到新的高度。”[15]这不仅是对学子的寄语,也是对我们校长的殷切期待。校长们要静下心来积累知识,积攒能量,积淀文化,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4.用心原则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的,给予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和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校长要做一个“有心人”,事事留意、处处留心,身体力行,广泛涉猎,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