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人文科学知识在左,艺术修养在右(1 / 1)

——做一名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

专业标准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四条标准: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

标准解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是校长营造育人文化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之一。科学人文知识在左,艺术修养在右,我们要做一名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用科学人文知识温润着我们的心灵,用艺术修养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校园充满着人文关怀,洋溢着爱,体现着真、善、美。作为校长,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遵循自然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求真即追求真理,是指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是为人处世的起点,是教育的起点,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也是成为合格校长的起点。作为校长,也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做一个有人文关怀的校长,做一个有价值引领的校长,做一个止于至善的校长,在实现自己最高价值的同时又惠及润泽教师、孩子、家长,给学校、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校长,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艺术鉴赏的实践中,校长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逐步积累一些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艺术修养,在审美过程中寻美、赏美、鉴美臻美,从而达到做人的美好境界和艺术品位。

案例分享

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记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有删减)

他为人谦和,平日里教书育人,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但是在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后,人们才知道平凡背后有更多的不平凡。毕业时,放着城市里的工作不争取,主动要求到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机会,却不到县城里当官,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20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他就是南京市江浦县(今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从教20年来,杨瑞清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励自己,成为“陶子之后,亿万陶子”中突出的一位,被人们誉为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不久前,他在全国十佳中小学教师评选中,荣登榜首,受到李岚清同志的称赞,并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师德报告团到全国巡回报告。

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不能没有**相伴。在两次人生重大选择面前,杨瑞清始终抹不去自己的“农”字情结,心灵的天平总是倾向农村、倾向农民。

1981年,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的首批毕业生,杨瑞清面临着人生的首次选择:进城还是回乡。

临近毕业之际,一份立志发扬“晓庄精神”,志愿到偏僻农村办学的志愿书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递交志愿书的就是平时沉默寡言的杨瑞清。

带着满腔热情,杨瑞清来到了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当时的五里村小学就像电影《凤凰琴》中的山村学校一样——“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由于教学质量不好,农民纷纷把孩子转到别的小学。村民们看到分来一个满脸稚气的学生仔,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村干部也背地里猜测这个小年青能成什么事?!

杨瑞清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投入教学之中。他接手的是被称为“二年级万岁”的差班,38名学生竟然有20人留过级。杨瑞清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暗下决心,一定要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杨瑞清的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看到村小学的巨大变化,淳朴的农民被感动了,他们拿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全村集资7万多元建了新校舍。学校的面貌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不少原来转学的孩子又纷纷转回来。

正当杨瑞清的教学有所成就,热情获得理解,准备再接再励大干一场的时候,他的人生又面临着第二次选择。1983年5月,他接到了任命他为团县委副书记的调令。带着困惑和矛盾的心理,杨瑞清服从了组织的调动。

虽然身在县城,他的心里还是牵挂着孩子们,还是丢不掉对农民的誓言、对孩子们的承诺,告别班会上一个个哭成了泪人的孩子的小脸常常浮现在眼前。

他用书面和口头形式,反复向领导提出了重回五里小学的请求。终于,杨瑞清义无反顾的决心感动了领导,他又重新回到五里小学教书,去实践行知教育思想。

1985年元月,五里小学更名为五里行知小学,林散之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在杨瑞清的影响下,一批有志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来到了五里。村民们办教育的热情再一次高涨起来,又一次集资1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来到行知小学考察。

人生的奉献方式是“爱”,创造的方式是“学会爱”。热爱孩子、赏识孩子,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让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瑞清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杨瑞清眼里,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改变现在农村教育仅仅是扫盲教育、升学教育的观念,让教师当教书的主人,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教书、学习。他常对教师说,让孩子们快乐、自信,等于给了他们一个西瓜;仅仅忙于考试分数,只能给孩子们一粒芝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杨瑞清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顺应时代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初步探索了一条“乡村大教育”的路子。

在实施乡村大教育的过程中,杨瑞清坚持走“联合”之路。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及农民的支持,开办了实验农场,并使实验农场成为面向城市中小学生的“行知教育基地”。

生命的价值等于奉献量除以获取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崇高的价值。杨瑞清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创造。

在杨瑞清获得“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称号后,有人说,你功成名就了,趁这个机会换个岗位吧,别再窝在五里小学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2+3=5的一千次、一万次的重复里面,浪费在鼻涕邋遢、野气不懂事的农村孩子身上,这样太委屈自己了。杨瑞清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的付出,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他有一个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的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他认为,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取量,完全可以获得很大的商数,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在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说,如果要我对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

杨瑞清给自己设计了20字的个人成长要诀: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从来到行知小学的那一天,杨瑞清就开始写教育日记,在教育日记里有3个符号:△、□、○,分别代表一天所做的工作、学习摘抄和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思考。20年来,他写下了120多本500多万字的日记。这里记录了杨瑞清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梦想与**、快乐与艰辛。

执着是信念的指南针,是行为的永动机。杨瑞清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在自己的奉献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平衡点。如他所说:有人认为我失去了很多,却不知我也得到了许多。这些年,通过奉献社会,服务农村,我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能力也得到开发,价值得到了体现。

1989年杨瑞清与在农民夜校相识相恋的爱人结婚时,五里村的乡亲们给他送了一块匾,上面写着“农村教育之家”。杨瑞清始终把这作为自己得到的最高奖赏,时刻用它来激励自己。对自己20年的乡村教育生涯,杨瑞清无怨无悔;对未来,他则充满了希望。他曾经说,如果我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所走的前20年是“生根”,生下理想、事业、情感的“根”,那么后20年,我的人生目标是“生长”,长出一棵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真正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家。

资料来源:陈梦娟,邱小凡,张建军.擎着理想的火把点燃人生——记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J].教师博览,2001(7):38-40.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做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1]。如果把孩子比作花朵,那么土壤、空气等就是环境,而教师就是园丁。校长的职责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让孩子健康地生长,幸福地成长。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营造育人文化”是校长要具备的专业职责之一。其中第14点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从而明确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是校长营造育人文化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知识之一。科学人文知识在左,艺术修养在右,我们要做一名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用科学人文知识温润着我们的心灵,用艺术修养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校园充满着人文关怀,洋溢着爱,体现着真、善、美。

以下附上一份成为一名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说明书。

说明书

名称: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

成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

性状:博学多才,求真、至善、臻美,长时间会有沉淀

功能主治:整合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和艺术修养,充满人文关怀,营造育人文化

规格:越广泛越好,越厚重越好,越精深越好

用法用量:多多益善,随时可用

不良反应:暂无

包装:开放式、有广度、有温度、有美感

有效期:终身

执行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批准文号:教师〔2013〕3号

生产企业:校长本人

生产途径:终身广泛学习

下面从成为一名求真、至善、臻美的校长之本、之魂、之道详细解读这份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