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创新上下功夫(1 / 1)

要宣传更要行动,要传承也要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不缺少响亮的宣传口号,而缺乏行动中的思考、传承中的创新。

(一)内容的创新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如以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我们就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是每个人的梦,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

如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进行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形式的创新

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开幕式大气磅礴的击缶而歌、美轮美奂的人体画山水和深奥悠远的活字印刷术展示“和”的画面吗?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把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向全世界传播,震撼人心。古典文化的传播者于丹也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卷帙浩繁,我们不缺内容,而是缺传播内容的方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出版业就应该要做一个‘话者’,把传统文化通过现代人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

因此,如何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如借用“微课”技术来建设系列的“微经典”“微故事”课程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组织学生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应该注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师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的落脚点和结合点。例如,把课本知识转换成若干可供讨论的话题,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处世原则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6]。

(三)评价的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效果如何,需要有系列的评价和督导机制。从学校方面有“书香校园”的评选标准,在教师评价这一块,则有“书香教师”的评选办法,而在促进学生读经典、用经典方面则有更多更细致的评价:书香少年的评比,小博士、小硕士、小学士等的桂冠,还有各种考级的机制。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评价都是为了规范与促进经典文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生搬硬套推进。

传承经典文化的行为不应是功利的,而应听从内心的召唤,“蒙以养正圣功也”。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教育应不为做而做,不为教而教。从懂得—认同—践行—弘扬,一路伴随生命成长的历程,全情投入。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传统,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有大视野、大胸怀,从小培育学生的人格、习惯、技能、传统,同时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灵感,孕育创新的能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说,60年前社会制度的改变,使中华民族站起来;30年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中华民族富起来;2012年酝酿的发展模式的转型,要让中华民族强起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紧紧拥抱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熔古铸今,重整人们的理想、良知和秩序,创造一个海晏河清、祥和安乐的社会,抒写中华民族的华彩乐章。

相关阅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节选)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将据此适时调整课标,修订教材,而且中、高考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也将增加。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

……

(二)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2014-03-26.

[1] 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82.

[2] 周小艳.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9.

[3] 李春旺.社区文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158.

[4] 江净帆,李家智.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中”的视野[J].语文建设,2010(03):33-35.

[5] 周小艳.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9.

[6] 周小艳.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