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努力建构健康的精神家园(1 / 1)

一般来说,各个区域、各个学校在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时,不可能完全一致、面面俱到,需要允许各校、各教师有自己的认识和侧重,但必须寻找其精髓。我们认为对整个中小学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的传统美德之中,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价值。

首先,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浸润中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如“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立品格。

其次,如今的社会正步入转型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生存的压力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心养性”,释、道的经典都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进退得宜,道家的逍遥无为,佛教的因果舍得,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启发智慧、安顿心灵。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树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格,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树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树立“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树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树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中国公民。

案例分享

××小学今年把国学列为必修课,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中国文化种子

今年开学,快报报道了杭州××小学开出国内首个儿童国学馆——明仁书院,学生在书院悠扬的古琴声中,身着汉服,诵读经典。

在杭州的小学当中,××小学推行国学经典教学起步最早,已有8年。新学期开始,学校把国学经典正式纳入课程,也就是说国学成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全体老师不分学科,体育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以及后勤人员等都要集中研修国学。

国学经典进入校园,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老师该怎么教,学生才爱学?前天,我们在××小学国学馆,全程听了一堂二年级的国学课。

学生跟读三四遍就能全文背诵

下午3点,二(1)班20多位学生在语文老师王燕的带领下,身着汉服,头顶古冠,依次端坐在棋盘形状的坐垫上。有小男生坐姿不对,一不小心露出大腿,立刻有老师上前提醒。全体学生抬头挺胸,开始吟诵。

王老师讲的是《千字文》,古琴声响起,昨天上的是“金生丽水”。全文为“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奈,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里有不少生僻字,老师简单做了解释,比如丽水即金沙江、丽江,昆冈即昆仑山,巨阙就是宝剑。

要让国学课上得有趣,老师下了一番功夫。为让学生了解巨阙,王老师动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小电影,说的是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献宝剑,宝剑威力无穷的故事。说到夜光,王老师又开始讲解“光”字的来历,让学生看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光”字是怎样的。

学国学,诵读是关键。30分钟的课,有一半时间老师动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诵读,学生跟读三四遍,就能全部背诵。

该小学国学课一二年级是传统蒙学,比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笠翁对韵》。三四年级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六年级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历代美文选》。

校长专访

记者:开国学馆,设国学课程,初衷是什么?

王崧舟:推行初期,也有家长反对,觉得诵读这么多经典,孩子一下消化不了的,还不如多学奥数,多学几个英语单词有用。但这么多年,我们有一个心得,教育一旦急功近利,一定会出问题。我们做这些事情,只想在学生内心种下文化的种子,是传统的、纯粹的、正宗的中国文化种子——“中国灵魂”,这颗种子何时发芽,我们只有期待。

记者:今年开出明仁书院,学生老师上课都要穿汉服,为什么要这么做?

王崧舟:让学生穿汉服坐在书院中,这是一种“境教”。同看一本经典读物,在书院与在嘈杂环境中,学生的感觉是很不相同的。

记者:很多学生会背《论语》,知道意思吗?

王崧舟:国学经典中大量词语释意到底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我们也探讨过,现在的做法是“不求甚解”,比如“道”,这很难说清楚,只有意会。我们要求学生能了解大意就可以,有的内容,到一定年龄就会有所感悟。

记者:国学进校园,能改变孩子什么?

王崧舟:说说有意思的外在表现吧,比如一篇有关“正直”的文章,学生是这样开头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他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这是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这样的开头,着实让文章增色不少。

我们也在一次思品课上见到这样的一幕:

老师问:“妈妈开家长会回来,说不要跟成绩差的同学同桌,这样会影响自己,你怎么看?”学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论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一语既出,四座皆惊。

有位四年级的同学以前是“调皮王”,喜欢攻击同学,现在乖多了。老师在晨会上表扬了他,他说:“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别人打我,所以我也不打别人。”

学生还会影响家人,有同学说,跟爸爸约好周末逛超市,但爸爸突然反悔了,孩子告诉爸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句话,让爸爸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妥。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初中教师一致反映,该校学生与别的学校有着明显不同,孩子文学素养高,古文理解深刻,背诵特别快,学习兴趣浓厚。许多孩子成了中学文学社的佼佼者。我们想,这与学校长期从事经典诵读不无关系。

资料来源:邹滢君,邵宏锋.××小学今年把国学列为必修课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中国文化种子[N].杭州日报,2011-09-08:A06.

案例分享

××小学家长对孩子学习国学的反馈

家长1:我家孩子在拱宸桥××上学,从一年级起至六年级,今年是毕业班。我觉得他们的国学课开设得很好,我们孩子从入学起至今,前几年是一本一本的读,包括《蒙学》《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近几年更有《国学》这本教材,内有训诂学(也叫小学,如某个字的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等的演变),还有原书,重点字的理解、全文翻译;还有相关的展开的一些知识以便加强理解。六年级上学期是《国学》第11册主要以《史记》为文本开展;今年六年级下学期是《国学》第12册以《战国策》《世说新语》等节选为主线;这个很好,我家孩子现在在文言文方面已经强过我,他现在把《史记》原文、《后汉书》原文、《三国志》原文当普通故事书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家长2:小学居然教这些,我决定让我的儿子在这里读书。这些东西很有用。都是老祖宗的精华,这些知识对树立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的基础很有用。再有才学的人,如果没有道德规范都是社会的败类。一个人是否有才学不只是看成绩如何,看升学率如何,我更注重的是学校可以培养全方面的人才,小学教这些书,是我见过的小学算得上好的一个了。

教导处余老师:那些背诵《论语》《弟子规》非常溜的学生,综合能力往往非常强。经典诵读对孩子记忆力也有好处。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80%~90%只用一年时间就能背下整本《论语》。除了加深文化修养,国学对学生品行礼仪也有非常深的影响。

学生:我喜欢背经典,里边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并且,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好了。短的古诗,看1~2遍就能背出来,长的古文,3~5遍吧。

资料来源:浙江在线·教育频道[EB/OL].http://edu.zjol.com.cn,201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