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寻术更要问道:学校文化的“术”时代与“道”时代(1 / 1)

“术”时代是工具理性的时代,是物质文明的象征,而“道”时代是价值意义的时代,是精神文明的象征。黄武雄认为,“学校教育不应像今日学校的现状一样,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4]。

学校教育是孩子迈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环境。孩子们所向往的教育不应单单是一种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心灵教育;不但是一种成绩竞争上的教育,更是一种精神进取向上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物的教育,更是一种关于人的教育;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教育,更是一种做人之道的教育。

孩子们喜爱的真正教育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教育,更是有关生活智慧和超越生活追求的艺术教育。人们所向往的教育应该能够对个人的幸福生活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工作方面起正向的作用。无论是分数高的学生,还是分数低的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学生,还是智商低的学生;无论是善于表达的学生,还是内向羞怯的学生;无论是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都能在教育的帮助下真正获得一种能力、一种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能够赋予他们力量,使得他们无论得到生活怎样的“赐予”,福兮祸兮都能践行做人之道,把生活过好,把责任担好。这应是学校文化对于教育之道本质的基本理解。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校中拥有一定的私人空间和自由。教与学结合在一起,应该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均能享受到教育世界的快乐,且这种快乐随着教学相长而不断增强。不论出于何种理由,学校教育里都不应存在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的“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没有权力把不适宜的教育方式强加给孩子,或者把统一的教育模式复制给每一个孩子,统一的教育内容和发展方向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如果为了学校自身的工作任务而使孩子成为陪衬品或牺牲品,那说明这样的工作任务或统一模式本没有存在的理由。

学校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使孩子在集体中找到同伴朋友,并在与同伴朋友的相处中产生快乐的感受,这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无法给予孩子的快乐。学校教育不能忘却这点优势,并应尽可能地发挥该优势到极致。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动并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的关系。信赖关系的建立基础是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尽心地指导,切不可偏心或粗心,从而使安心的感觉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在安心的基础上使其获得积极参与集体学习生活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判断一下,孩子们是出于害怕教师权威而察言观色地去做事,还是出于从众心理做事,或者只是害怕被孤立而去随众,这些情况与他们出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出于主动尝试的学习态度,出于自主的积极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类情况,培养的是缺少独立意志和自尊自信的人;后一类情况,培养的是生机勃勃的人格自立和自尊自信的人。

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成绩,或者获得一个文凭,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关键在于尊重孩子的立场,使孩子们享受到家庭教育享受不到的教育、实现家庭教育难以实现的教育,从而“使孩子们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5]。

校长和教师必须是信仰民主、人权的人们,这种民主思想体现在他们是每一个独特孩子的拥护者和支持者。认可善于表达的孩子,同样也认可内向羞怯的孩子;喜欢“吃得多”(学习快)的孩子,同样也喜欢“吃得少”(学习慢)的孩子;呵护听话懂事孩子的创造性,同样也呵护调皮捣蛋孩子的创造性。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人和的优势可以弥补天不时、地不利的劣势,这一点原则尤其适合学校这样的场所。一所学校可以存在财力、物力资源投资欠佳的问题,可以是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但这所学校里教师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承认,同学之间成为快乐的学习同伴和快乐的游戏玩伴,有了健康的师生情和同学友情,才是一所办学成功的学校。

相对于竞争和批判,协作和沟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受人束缚的充满压制强制的拘束氛围,能够让每个人按照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意愿的气氛,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秩序建设和制度建设,合作融洽感情深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行为拘谨和整齐划一,活泼坦率和百家争鸣,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构思巧妙设计宏伟的背景,温暖开放安全温馨的情景,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规训命令和纪律惩罚,贴心指导和弹性规划,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苛责否定强制的颠倒管理,自省自律和充满活力的自我管理,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比葫芦画瓢的依赖和盲从,无拘无束的自在创作,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发于争强好胜之心赢得的奖品或赞扬,发于质朴谦逊之心的从容和淡泊,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偏执己见的权威和冷漠,亲近良善的接纳和包容,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浮躁和执着,耐心和平和,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怀有偏爱和偏见的教育,怀有博爱和感恩,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相对于急于求成地追求和坚持,尊重人性的信仰和虔诚,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例行公事的定期检查和评价,出于关怀和学生需要出发的不定期提醒和敦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步调一致全校统一的表演和演出,快乐的表情和享受的感受,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唯命是从地接受和服从,民主地发言和平等地接纳,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我知道什么对你好”的操纵者的助人心理,“我也许并不知道什么对你好”的领导者的开放心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我无法改变糟糕的社会现实”的受害者心理,“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我都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拥有正能量”的智慧者心理,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沉浸在繁杂行政事务中无法自拔的管理者,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人的点滴行为,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大人由于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恐慌型教育,帮助孩子塑造一颗无惧放心的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无视现实条件做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符合本校特点、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可根据情况随时更改内容的弹性计划,更接近教育的本质;相对于遵纪守法的说教,利用兴趣盎然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体验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快乐,进而引导孩子遵守纪律,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总之,人的成长是缓慢的,教育也是一种慢活儿,思想的获取与洞察是人的发展历程中最为动人的图景。当我们对于学校教育之道的理解有了深深的凝视和探索,我们的思想和骨子里最终将会饱含着对学校文化及教育发展的深刻认知,它会自觉地“溶”在我们的教育领导视域里,滋养我们的教育灵魂,最终直抵基础教育放飞心灵的自由境界。

相关阅读

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有删减)

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与生命成长和精神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学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整体的关怀和引导,给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不少的伤害。

(一)生命成为手段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的绝对命令之一,就是永远把自己的人性和他人的人性都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现代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体制与教育把生命作为别的事物的手段,比如金钱的手段、权力的手段等。这样,生命的价值一旦变成了别的东西的手段,生命价值就自然会失落,最终使生命迷失在权力、财富、占有之中。我们可能想占有更多,但是却忘记了生命的存在价值,或者说我们把生命的价值看作占有,这造成了沉溺于物、把生命物化的可怕后果。当代教育虽然一直在呼唤人的发展,但其实注重发展人的工具职能,也就是注重发展人作为人力资源的功能,但这种功能不是生命的创造力,而是人作为手段的能力,因而不能关注和提升生命价值。

(二)生命价值的片面化

当代教育中的唯知主义和功利主义,把生命价值片面化,使人的生活抽象化和单面化,造成对生命的任意强制和扭曲,学生对生命的积极体验和丰富多彩缺乏把握,生命的欢乐与幸福似乎不是生命的特征,倒是痛苦、挫折、失意等反而成为生命的特征。

(三)生命的创造力受到局限

教育中的管理主义、绩效主义、技术主义等造成对生命的控制和漠视,这是当前教育最为严重的问题。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和教师行为的程序化都把教育简约化为一种简单的过程,生命的活力受到限制,生命的精神得不到表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得不到实现。

(四)生命利益受到侵犯

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些侵犯生命权利、蔑视生命利益、对生命构成侵害的事情,这些虽然是少数,但对教育产生了最为严重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把惩罚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充斥学校的就是对所谓犯错儿童的各种形式的惩罚。教人者好像在道德上永远正确和伟大,其实是学校把儿童渺小化,不把儿童放在心上,于是,道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管束和强制。不人道的教育只能训练出不道德的人。

(五)生命终极价值的失落

现代人在追求世俗的享乐生活中,不再具有超越的精神,这就使得生命失去了终极价值的支撑,生命缺乏超越性的追求。这表现为生命的超越和发展受到阻碍。生命失去终极的目的,满足于鄙俗、低级和无聊。生命价值的失落,使得我们对他人生命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的不以为然,对世间他人痛苦的无动于衷,我们的生命感觉麻木了。

(六)生命的孤立化

现代学校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学校成为人生的竞技场,生命成为争夺更多的利益、占据更高的社会地位的手段,生命失去了共享和共生,每个生命都可能唯我独尊,他人的生命或者另外的生命成为“我”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他人成为我盘剥、利用、钻营的对象。

(七)生命的物化

我们今天的科技以及社会科层结构都把人的生命当作像物体一样的对象进行处理,生命成为任意宰割、分析、制作、克隆、处置的对象,这破坏了生命的完整性和严肃性,生命成为物。我们今天的教育其实也是把生命当作物的,把生命当成可以任意塑造的对象,可以像物一样随意处置,从而为轻视生命打开了大门。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长和教师能够反省我们对儿童的所做所为吗?我们能拯救我们的儿童吗?鲁迅说,救救孩子。这其实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治我们教育的病,治我们学校的病,治我们成人的病,而治病的最好的良药就是:向儿童学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有必要推进生命教育,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和辉煌。护生,厚生,这是教育的使命。

资料来源: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