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寻道之路上,曾经致力于建设“福利”的学校教育。虽然学校间存在投资上和质量上的差异,但学校是免费的,这是我们国家福利教育时期的特色。不过,在建设福利学校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公办学校的依赖心理和经营动力的缺失,这使人们纷纷批判公办学校是否存在效率和活力。另一个弊端是在优质学校粥少僧多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必须按照学业成绩来筛选。学业成绩成为重要的筛选标准,因而学校普遍形成唯分数论、唯效率论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的恶果有:考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学习乐趣全部吞没,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全部集中在迎考上,师生的活动、校际的活动、家校的活动全部以追求考试成绩为目标,考试成了指挥棒,成了主宰一切的信仰。
在寻道之路上,钟摆摆到了另一端——崇尚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市场竞争的效率。学校模仿企业CEO开始施行校长负责制,模仿企业按劳付酬制实施绩效工资,模仿企业实施多方评价、多层面、多阶段评价实施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甚至模仿企业文化的打造方式打造学校文化等。这种模式下,政府公共教育投资项目减少了,一些服务外包给私营部门,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学校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崇尚市场规则并没有把福利教育完全终结,一些传统的计划模式和现代的市场模式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混合型的教育管理特色。例如,倡导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但是所有的改革思路主要由政府发起实施。再如,鼓励学校改进发展,但是所有的外来支援主要由政府牵线搭桥,这种折中混合的模式使得学校不能拥有本应具有的自主活力和责任感。
不仅如此,市场竞争的惨烈使大多数人怀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进化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拜金主义、谄媚权力主义盛行于世,由此出现的那些众多的教育“寻租”现象,已引发了大多数人们对教育仅存的公共性及教育公正性的质疑。依靠个人的努力考出好分数跳出龙门赢得成功的机会相比福利时代需要付出的代价似乎更加巨大,成功的概率也更为渺茫。嚣张的特权和跋扈的金钱一旦成为择校的教育门票,就剥夺了弱势群体享受更好教育资源的机会,使得不公平的“马太效应”不断累加,“强化”了弱势公民在教育、就业及生老病死上的种种不公,并终将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在“效率竞争”时代,教育上也开始了拼金钱、拼特权、拼关系的“拼爹时代”。不仅如此,“拼妈时代”也开始潮流涌现。所谓“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绘得了书画;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拍得了照片,搞得了活动……”的教育新景无疑在高调声讨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社会竞争力面前的单薄和脆弱,还暴露出学校教育自私功利地滥用家长资源,甚至由此挤占社会资源的不良弊端。
在什么都得“拼”的宏大“战场”背景下,家长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教师之间的竞争,校长之间的竞争,学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做人之道的教育,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作和情感联系,不断激增的压力因为竞争问题和输赢问题萦绕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正如美国的约翰·泰勒·盖托在其《上学真的有用吗》一书中所说的,“学生分类策略保障了等级偏见的再度盛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学校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培育……更长的学期、更长的学时、更多的测验和更多的标签成为学校的唯一需要”[1]。这种源于教育市场规则的增强和竞争的巨大压力导致的恶果,包括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缺失,个别化教育的缺失,优秀师资的流失和教师专业动机的衰退,人在生存中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的不断丧失,尤其是在绩效目标和追求考试成绩的困境下“做人之道”的缺失。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是选择市场、效率、竞争和压力,还是选择福利、公平、合作和活力?是选择金钱交易、单打独斗,还是选择责任感、互助配合协作?权衡教育“福利”时代与“效率”时代的利弊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向左转”或“向右转”的启示,启发我们办教育包括打造学校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价值观。
“北欧国家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取得的成绩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北欧国家制定了本国的问责条款。相反,这些国家倡导的是共同的责任”[2]。以芬兰为例,芬兰是世界上几个学生成绩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芬兰重视的是充满创造力和富有灵活性的教育,中小学课程主要是地方课程,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国家主要通过控制教师入门标准来确保教师的素质,而不是靠绩效工资确保教师的素质。与芬兰相似的地区或国家还有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可以发现,在大多数主张义务教育阶段福利教育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效率”并不是评价的重要标准。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质量发展较为均衡,且教师收入差距较小,学生学业成绩比拼的压力较小。对于学生的评价不是把约束强加给学生个人、教育工作者或学校,而主要通过评价样本监控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国家主要通过增加投入和提供支持提高学业成绩。很多高素质的教师一起设计课程,通过个别化教育来提升教学质量。在这种合作氛围中,教师之间和学校之间共享资源、分享资源、互助改进、灌注活力和责任感。权衡教育的“福利与效率”时代“向左转与向右转”的利弊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或许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启发我们办教育所应持有的正确价值观。
不要过分强调“福利”,或者过分“行政”,这样会失去进步的灵气,失去发展的追求动力,以至于让教育变成一成不变的“死水”。也不要过分功利,唯“效率”是用,唯利是图,教育毕竟“不仅仅是看到眼前的事情,而要考虑到几十年之后的事”[3]。只有把教育看作一个充满情怀、传播德行和爱心的工作,我们才能寻求到一个最理想的“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