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于教育之道、生于校本师生、成于社会互动(1 / 1)

——校长对学校文化育人应有的理解与认识

专业标准

“营造育人文化”第十二条标准: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标准解读

学校文化是校内群体(诸如校长、教师、学生之间)以及校内群体与校外群体(包括家长、社区、社会团体、公众等)交互影响和互动作用之下,最终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情感在学校生态环境中的呈现、累积、演化和共享。学校文化正是在校内外群体之间交互影响和互动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衍生、不断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和意义的。

优质的学校文化基于教育之道,生于校本师生,成于社会互动。对学校教育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学校文化形成与发展背后的价值观。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师生,学校文化的发展是在学校组织的情境下发生的,因此,每所学校文化都应该带着自身校情即师情、生情来生成其独有的校本文化,动态发展的校本文化也是对师情生情动态发展的反映。虽然学校文化生于师情生情,但学校教育绝不是封闭的和保守的。学校拥有更开放的态度和更广阔的社会联系,以及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资源交互网络,为学生培养、创设开放包容的大社会氛围,如此方可更好地奠定学校文化的社会根基并回报社会。

相关阅读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还须“添把火”(有删减)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各地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文化建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缺少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保障。

(一)重环境建设更要重精神塑造

“很多学校将大量经费用在物质建设上。但是,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这是重要的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长期关注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他发现,目前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只注重标语、布置等物质的和显性的东西。

整齐的教学楼上,镶嵌着“团结、文明、求实、奋进”的校训标语;装饰后的校园围墙上,展示着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路边的花园草坪中,立着“爱护花草树木”等警示牌……中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是,这种学校文化建设轻精神凝练,缺少对校园特色内涵的挖掘,文化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些县、市教育局还专门针对校园绿化美化下发通知,要求当地中小学限期对校园布局进行调整,对内外墙壁进行文化建设,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校园绿化,并将校园绿化美化列入当地中小学年度考核评估。类似这样自上而下的硬性要求,难免让学校措手不及。为应付检查与年终考核,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也就在所难免。

(二)农村校园建设要有地方文化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的一些中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在学习城市学校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学校文化表面的改造。

潢川县魏岗乡中学校长徐峰,为学习其他学校文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曾参观过当地多所做得好的中小学。他说:“一看到那些干净、整洁、漂亮的校园,我就想改造一下我们学校。”回去后,他着手的学校文化建设就从绿化、美化、硬化、量化、学校文化“五化”入手,硬化路面,修建花坛,改建厕所,布置文化墙,竖立标语等。

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有限,而且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在不断减少。徐峰算了一笔账:“我们学校现在只有不到800人。这么算下来,一年的所有费用只有十几万元。”魏岗乡中学之前为建一个多媒体电教室,现在还欠银行几十万元。

张国杰在潢川县中小学的文化建设中发现,农村中小学在进行校园图案、景物等物质文化建设时,不注重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所制作的图案、景物等成为装饰和摆设,不能产生丰富的文化昭示。”张国杰认为,农村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不要一味模仿城市学校,而要注重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人进行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人,文化建设也应该渗透到每个人的身上,留存在记忆中。文化建设应该围绕人的建设,这是重要的标准。”陈如平说。然而,由于制度文化建设的缺失,学校文化建设始终难以深化。张国杰认为,“这是学校文化建设‘文本化’。有些学校的学校文化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没有在实践中认真执行。久而久之,这些文化便失去了生命力和鼓舞的力量。如果缺少动态管理,名人像、警句格言等最终只能成为摆设”。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上,许多学校将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置于校园物质建设之后,不进行深入探究,对校风、班风建设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也缺乏人性化。不久前,西安市某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山东某中学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学生分发红、黄、绿三色作业本。这种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不但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而且有悖于学校文化建设。

资料来源:张东,柴葳,刘琴.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一:校园文化建设还须“添把火”[N].中国教育报,201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