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校联动构筑幸福德育(1 / 1)

德育追寻着孩子的幸福,德育梦想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好的德育环境,幸福的德育氛围,成功的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创设,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中,在“大德育”的环境下,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才能达到德育无痕之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幸福成长,走向成人,走向成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幸福的“四有”新人。两者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直接责任,双方密切配合,积极协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一方的缺位,或者双方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都会直接影响着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的教育者和家长已经普遍意识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单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23]。然而,现实中,中小学家校联合德育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家庭缺位型”,家长由于种种因素,将孩子往学校一放,全权交由学校管,对教育不闻不问,或是极少过问,家长对德育不出力,少出力,哪来形成的合力,导致学生在学校所有的正面、积极的引导,回到家中,就没有进一步强化,这是德育缺位,幸福“迟到”。二是“代理家长型”,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家庭教育的工作全权由“爷爷奶奶级”代办,由于上一代存在知识、溺爱因素等方面,严重削弱了德育的效果。三是“过分参与型”,这类型的家长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或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喜欢过分“干预”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学校的教育容易“指手画脚”,或是他们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甚至导致家校德育工作的对立关系,这样的中小学家校联动德育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在教育双方南辕北辙的负合力下,亦使学生无所适从,德育之功更于负效,幸福合力更无从谈起。

案例分享

家校携手,共筑和美教育

本学期家长委员会和校关工委领导邀请部分家长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多项活动,如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学校定于每周五为“家庭读书日”,希望每个家庭在周五这一天,关闭家里的电视、电脑,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又如,学校邀请一年级新生家长参加“红领巾心向党”新队员入队仪式。仪式上,家长手捧鲜艳的红领巾,为自己的孩子庄严地戴上了神圣的少先队员标志红领巾,并互敬队礼,家长们在为孩子整理好领巾,送上嘱托和期望的同时,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共同感受着这一亲子时刻。

十一月,各级部门还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学校秋游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和师生一起来到了风景迷人的楚秀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来到了新建的淮安市动物园,和孩子们近距离地欣赏着大象的憨厚、河马的笨拙、猴子的调皮,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美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精彩、更充实。十二月还邀请了家长观摩少儿活动中心成果展示活动;一月采用电话访问部分家长代表开展评教活动。总之,家委会和关工委领导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校、孩子的发展,促进了家校联系工作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资料来源:顾其君.家校携手,共筑和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4(2):22-23.

在学校的幸福德育体系中,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家校联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一是促进对孩子的道德修养的进步,使学生智育和德育“比翼双飞”,另外,使学生产生德育愉悦感、幸福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速。其二是互补双方德育的不足,在学校的时间主要以文化技能学习为主,在家才是生活化德育,这样可使学生将学校所受到的幸福德育影响进一步加强,在生活中应用,知行合一,提升德育实效。其三是家校德育共成长,由于家长参与德育管理和德育服务,对学校德育工作可给予合适的建议,也因家长的加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另外因素和特色。此外,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德育理念,提升德育教学技能,促使教师德育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德育实效进一步提高。而学校的专业化的德育可同样使家长受到影响和触动,使家长学习到德育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懂得幸福育人。

我们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家长、教师、社会均是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启发他们多方面的潜能,使大家从心底里爱上德育工作。学校要非常注重校外德育队伍的建设。在家长方面,通过家长学校上课、家长会议、专家讲座、家委会专题培训、定期座谈、专题宣传、主题阅读、参观交流、驻校办公等各种形式,提升家长、校外辅导员的德育意识与技能,让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挖掘资源,建立完善的家校联动网络,形成合力。通过系统的规划,由点及面,逐步建立常态的家委会组织及开展活动支持学校工作。我们要基于更理性化、科学性的家校深度合作。纯化家校关系,让爱与幸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建构多元的家校德育平台,借助家校互访、校讯通、QQ、微博等交流渠道,让沟通和信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课题引领家校工作的开展,形成家校工作开展的序列,让家校联动成为一种特色、一种品牌。其中,家校联动有一系列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完善组织机构,成立家校共育项目组(家长学校、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家长义工、亲子义工),完善保障机制(人员、制度、培训、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快乐篮球队”“心灵下午茶”“小豆豆加油站”“爱心回收日”……),家校携手,共育贤才,家校合作,共搭幸福桥梁。在与社区合作方面,争取让社工服务到校,让社工在对学生个案研究、心理辅导、团体康乐等训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某学校重视组织家长力量和校外资源参与学生的教育,成立了家委会和家长义工组织,并且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传统活动、有评价。其家校合作已形成品牌:十多年来先后确立逐步深入的家校合作研究课题,引领家校合作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组织,形成网络,如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级亲会(即年级家委会)、班亲会等,另外还有家长义工等项目组,形成网状结构;由家长为教育活动主力的家长义工队、心灵下午茶、小社团活动(部分)、亲子义工活动等,坚持长期开展,成为德育品牌。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是的,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是人们生活中追求的境界。同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奠基,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导航,我们要在学校德育中坚持“幸福意义”,全面启动“幸福模式”,开启“幸福程序”,奔向“幸福彼岸”,实现“幸福梦想”,使学校成为“幸福殿堂”。“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而德育靠的是教化、感化和文化。我们始终坚信,幸福是会传染的,当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呵护着孩子们的自然成长,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看到漫山遍野百花盛开,美不胜收!就让我们一起满怀幸福地做现实的守望者、梦想的追逐者吧!”[24]

[1] 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380422.html,2005-05-11.

[2] 杨德全.校长德育思想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0):49.

[3] 环球网.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出炉:中国列第93位[EB/OL].http://look.huanqiu.com/article/2013-09/4342594.html,2013-09-10.

[4] 任仕君.学生幸福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导刊,2008(16):4-6.

[5] 任耐安,刘文英.互动式环境教育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

[6] 陈光全.新德育课程“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4(11):33-35.

[7] 林源.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5.

[8]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5.

[9]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8.

[10] 冯光.创造幸福的德育过程[J].江苏高教,2004(4):85-86.

[11] 邱永诚.打造环境文化,丰富生命的体验[EB/OL].http://www.scjks.net/Article/Class10/Class122/200901/5672html,2009-01-13.

[12] 朱莉锦.让生命教育融入班级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2(3):138.

[13] 王洪艳.开展班级德育“四结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1):7.

[14] 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

[15]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43.

[1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4.

[17]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7.

[1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01-06-08.

[19]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58/200410/4094.html,2004-06-17.

[20] 刘风发.让“幸福”孕育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J].基础教育研究,2011(7):10-11.

[21] 胡英江,谢丽津.校长德育实践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7-198.

[22] 潘华芳.“你幸福”所以我幸福:谈幸福体验教学[J].现代教育,2011(11):127.

[23] 黄刚.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J].教师,2013(8):10-11.

[24] 邢毅丽,于洋.让幸福教育走进小学德育工作[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