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幸福中德育,德育中幸福(1 / 1)

“幸福是人生的主旋律。人们总认为,21世纪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有着远远胜过父辈的充裕物质享受与教育条件。但他们是否真的幸福?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又怎样?他们能否在处境不利时,也能寻找成功的契机,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并发现快乐?他们能否在幸福自身的同时也幸福着他人的幸福?这些无疑是德育要解决的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的德育能否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如何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改进,才能摆脱以往德育的高度虚化无以着实的局面?幸福作为终极关怀,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改善师生关系,改革德育模式,使德育不是为德而育,而是为人、为人的幸福人生而德育。”[7]学校幸福德育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是依据德育课程标准,在调查和总结学校德育传统,在致力探求学生幸福成长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幸福德育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经验而形成的。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幸福主题活动。这样的德育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活性

随着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活性。希望通过这些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寻找生活中的奥秘,追寻幸福途径。一般说来,为了保证德育过程的引导性和德育内容的正面性,学校德育环境应当是一种相对“净化”了的环境[8]。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用正面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正面体验和正能量,设计使之作为德育课程的内容。

(二)主体性

德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也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组织课程内容。这其实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同”[9],杜威在强调学生兴趣时把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其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进而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同时,也是鉴于以往的德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感受和兴趣的形式主义的活动太多、实效性差的弊端,在选择内容时,我们要做广泛的调查和走访,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上,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把一些参与性不强、学生兴趣不浓的活动主题做出删减,有意增加与时代和学生兴趣紧密相关的内容。

(三)整合性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方方面面,也是一个整体。在一般的课程设计中,是将课程内容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把它抽象化,使之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德育体系中活动课程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比较全面认识世界的渠道。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核心问题联系起来,与其他学科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淡化学科界限,形成综合课程,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联系地认识世界,又能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比如,某校的德育体系中的一个主题,联系三年级上学期的同步语文课程,设计了人与自我主题下(幸福自我系列)的“说说我自己的活动”,该活动整合了《语文》第五册的“说说我自己”,《品德与社会》第五册课文“我长大了”等内容,活动包括“说说我的成长故事”“整理我的快乐相册”等内容,活动依据学生自己的成长体验、生活体验,以活动形式开展,从而使学生感受幸福的滋味,体悟幸福的成长脚步。又如,在其德育体系的另一个主题中,结合四年级下学期的《语文》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一课,将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并形成“我与小动物交朋友”的主题活动。

(四)幸福性

德育与人的幸福密不可分,幸福需要教育传递和影响,德育本身就是幸福的,我们的德育致力于学生的幸福成长。如果德育内容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教师仅从自我主观意愿出发,单向采用说教灌输的手法,肯定无法有效地被学生所认同,无法引起学生的幸福体验和德性成长。学校的校本德育体系应以学生的幸福体验、幸福成长为着力点,使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道德生命的基石;使校本德育活动过程成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的过程,成为促进人的德性健康成长的过程。当学生内化了自己的信念,表白了自己的真情实意,实践或再现了自己的道德形象时,他们是最生动、最幸福的人[10]。

相关阅读

雷夫·艾斯奎斯的“六阶段”道德发展论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报道,3月6日《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做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向与会的中国中小学教师梳理了自己走上教师职业的心路历程,回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他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他的“六阶段”道德发展论。

关于第一阶段,雷夫说,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考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已。所以,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雷夫表示,任何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同时,他建议,学生家长在鼓励孩子时要提高警觉。小孩做家事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

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在上课时,雷夫会告诉学生,你的看法很重要,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想。他举例说,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隔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其突出。他帮忙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了。他说,那么做不是为了奖赏。

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雷夫表示,实际上,很多学校是第四阶段的行为方式,学生们必须遵循一些规则和守则。“我告诉学生们,不是必须去遵循这些规则,学生守则这些东西都会记在学生的心里,在我的教室里并没有任何的规定,不是因为任何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因为好好学习本身就是我们去做的,而不是因为规定这样做”。

第五阶段,体贴别人。在这一阶段,学生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比如,学生在酒店里保持安静,并不是因为他担心有麻烦,不是要讨好别人,不是因为有规定,而是他知道,在另外一间房子里可能有人想休息,那样做会让其他人感觉不舒服。

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是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也是人格、道德境界的最高阶段。“我有一个学生长得很漂亮、头发很长,两年后她来拜访我。我看到,她的头发都剃掉了。其他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惊讶,我问他到底怎么了。她告诉我,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化疗时,头发都掉了,她把自己的头发献给患了癌症的那个女孩。”雷夫说,这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人生境界的最高阶段。

资料来源:张贵勇.雷夫·艾斯奎斯的“六阶段”道德发展论.中国教育新闻网[EB/OL].http://www.jyb.cn/world/gjsx/201203/t20120321_484259.html,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