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策略与幸福同行(1 / 1)

好的德育课程,需要好的幸福策略,需要真的幸福落实,才能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德性素养,才能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学校在积极探讨德育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时,在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出一些具有幸福个性的具体课程实施策略,务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活动后理解幸福、追寻幸福。

(一)互动合作化

我是幸福参与者。在新课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小组合作的理念的推动下,学校要发动全体德育教师共同合作,借助其他学校的经验和相关研究,逐步在实践中摸索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与学生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和传递,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师生共同参与,要求师生的双向沟通,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设问,敢于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

这里的“互动”,既包括师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课程资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动成就幸福活动。“互动式的学是学生通过在现场得到第一手资料或对所得的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和理解,并获得幸福体验”“互动式的教,就是对这种过程的组织和推进”[5]。在组织和实施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把师生双方、生生双方的合作看作重点,同时结合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把德育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实施。比如:有些教师经常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关照的幸福。在空间上,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也经常邀请家长来组织主题活动,比如在“我与父母交朋友”和“感谢身边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邀请家长来学校,与学生们共同参与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与家长进行家庭之外的密切互动,让他们在公共空间中展示互相的关爱,这就无疑会增强幸福主题活动的效果。另外,注意把学校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把社会作为德育教育最佳的途径和道路,丰富我们的德育体系,使学校与社会在交互式的活动轨道上按幸福规则幸福运行,互相关注、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造就幸福学生,使学生健康、安全和幸福地学习和生活。

(二)主题活动化

在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德育活动要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通常是由多个活动组成,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要关涉多个群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其他学科教师等,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外显的,内在的是要通过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认知和情感的目的,并在主题活动中体验幸福。德育课程中的“主题活动”,其主题与活动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一方面关注主题,强调活动的创设和实施要置于一定主题的统摄下。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活动,强调主题意义的预设要以活动为依托,强调主题意义的生成,使之寓于活动之中[6]。例如:某小学在幸福德育活动课程的教学中,依托新课标,结合自身德育工作经验,为1~6年级学生,每个学期都编写和组织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并且为每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理念。针对1年级和2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活动主题是感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学生的体验为重要目标,围绕3年级和4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活动主题是认知篇,5年级和6年级是意愿篇。在这些不同的理念下,为每个年级不同学期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展开综合的主题活动,致力于在主题活动中创造幸福感悟。

(三)策略模式化

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展开的活动,便是教学活动。在不少西方课程论学者看来,教学就是课程领域的一个部分。从他们的观点来看,研究课程实施的模式,可以从教学模式入手。德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通过德育课程来实施只是其中一条途径,更常见的德育实施途径是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德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要求他们在自己所教学科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这种“全员德育”的理念可以使德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建立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其一,改造整合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德育工作进行的有声有色。要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渗透校本课程的理念,蕴含幸福德育的思想,让学校教师在逐步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德育教材和德育经验,将原有的教材和课程设计进行改造,使其尽量符合新的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很有成效的。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已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把好的经验传承下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尝试将幸福的理念与学校的现有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为幸福德育的有效实施创造空间。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抛弃旧的理念,重新梳理一套新的理念,即所谓“概念重构”或“另起炉灶”。他们只有将已有的经验和课程进行改造和整合,渐进式地向幸福德育校本课程迈进。

其二,学科渗透式。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而渗透式德育的思想早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因此,在其他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渗透式的德育课程,其作用方式是间接的和隐晦的,可以避免直接的、明显的德育课程所带来的逆反心理。同时,渗透式的德育课程还可以节约资源,整合其他学科中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学科渗透式的德育课程实施模式,以德育内容为纽带,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性,也加强了学科与德育课程的联系,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渗透式的德育会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体验维度逐渐过渡到认知维度,并且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多,他们在认识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步加深对德育和幸福的理解。

其三,系列专题式。学校要总结已有经验,依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把德育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维度分为四大专题,在这些大的专题下又形成一系列的小专题,进而以“幸福德育”为核心,围绕这些小的专题开展主题活动。这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点,联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幸福德育思想,来实施德育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