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发展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实践
1989年,由英国科学和教育部资助的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即哈格利夫等人所撰写的《学校发展规划——给地方教育长官、校长和学校教师的建议》出版。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布《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一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两个文本的出台,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作为“促进学校管理变革——分权式管理”的一种有效策略,学校发展计划迅速被西欧、北美、非洲、亚洲等许多地区的国家所借鉴,大量的实践研究成果出现在丹麦、加拿大、美国、南非、萨尔瓦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进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管理、社区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提高各国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规划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考察英、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教育变革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一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效能,大都将变革指向学校和学校管理制度,学校自治、自主发展、校本管理、学校改进运动在英、美等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实现分权管理思想的变革策略,学校发展规划在实践中备受重视,被社会各个层面视为学校管理制度是否转型的符号和载体,其逐渐成为学校改进的中心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为促进分权式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有效性,在制度层面着意改革的另一重要领域是学校督导。
199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的建立和发展性督导评估思想的推进,有力地保证和加速了学校自主发展的进程和校本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在学校督导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发展规划成为督导评估最重要的内容,督导的核心理念“促进每一所学校发展”与自主发展、自我进步、以校为本的管理主旨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发生作用,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督导“一体两翼、上下结合、内外结合”,构成了英国学校整体变革的核心运作机制。1994—2001年期间,英国教育专家派特·布卢德赫德(Pat Broadhead)和派特·库克(Pat Cuckle)先后三次对505所、124所和765所英国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已成为校长日常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学校发展规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开始尝试这一项目。1997-1998年,欧洲教育联合会的领头项目就是中学发展规划评估。1992年,爱尔兰官方《绿皮书》中提出“教育是为了不断变化的世界”,认为规划应由校长在与全体教师讨论、并在董事会同意的基础上进行实施。规划应该明确表述学校的目标,陈述重要问题和有关政策,包括课程、组织、全体教师的进修和发展,以及与学校外部之间的关系等,并规定学校工作报告应该以什么形式呈现。1995年,爱尔兰官方的《白皮书》再次提出,由董事会公布学校规划中的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结果。教育与科学部长米切尔·马丁(Micher·Martin)撰写了《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指导》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作为100所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试验性课题的指导大纲。[1]
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始于民间,因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所以最终为政府所采纳并推广,它既有良好的民间基础,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强力推行学校发展规划的直接原因在于这一分权管理方式与提高质量和效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英国学者在1988年以前对学校发展规划在提高学校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方面,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改进方面已有研究,但此阶段之后的研究除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外,大量的研究主题已明显趋于如何提高学校发展规划“做”的质量,研究进入了实施的细节。[2]
西方发达国家落实并推广学校发展规划项目也存在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中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3]
第一,没有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应有作用。一个饶有意味的例子是英国科学和教育部、地方教育当局大力推广这一项目,鼓励学校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有专家对各个学校制订的规划进行研究,发现有四种类型:一是“言辞华丽却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规划”,这种规划往往是“外乡人”制订的,校长和学校教师对这种规划没有基本的认同感,甚至于这种规划会拉大教师和校长之间的距离,教师对这种规划既感觉到失望,又无所适从。二是“校长个人的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出自于学校几个主要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手笔,校长是认同的,无奈教师不认同、学校共同体其他成员不认同,校长很难实施规划。三是“分工合作的规划”,把规划分成各个部分,由各个部门制订自己的规划,一部分教师和校长对这种规划有认同感,但这部分教师往往局限在中层管理人员和一些资深教师中,另外一些教师没有机会知道规划,更加没有机会参与规划活动。这一规划的弊端在于各个部门的目标可能不一样,整合在一起比较困难,有时候各部门制订的规划像过去的工作计划,离学校发展规划项目要求的规划还有一定的距离。四是“协同的规划”,这种规划由学校共同体所有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尽管各个部门的规划目标存在差异,但是与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一致,教师对这种规划有高度的认同感,校长容易推进这种规划。无异,这种规划是最理想的规划。但在英国,这种高水准的规划并不多。
第二,规划制订的烦琐化现象。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在我国更是多见。英国有专家提出,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务必记住KISS法则(Keep it Simple and Simple),即尽量使学校发展规划简单化、可操作。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第三,评价标准没有到位。如何把对学校发展规划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这有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