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状分析(1 / 1)

一、社区及校内征询意见

(一)广泛征询意见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制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校发展规划,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充分发动社区成员和学校师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制订过程之中。其主要任务是就学校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愿景、有关量化指标、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第一年的具体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策略等广泛征求意见,收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意见、建议等经过提炼整理,翔实反映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本之中。通过充分交流,学校师生员工与上级管理部门、家长、社区群众等进行坦诚的研讨、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了解大家的意见及看法,表达学校发展的意愿和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达成发展共识。相对于以往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做法,上述工作是最容易被忽视或忽略的。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各个群体人员的意见不一致,甚至有借机发牢骚、起哄等现象,需要学校管理者、师生员工等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诚意,尤其是第一次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应对“工作难开展”“冷嘲热讽”等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些学校不愿做这一工作,也有些学校为了回避这一工作而偷工减料,省略了许多征求意见的过程,丧失了很多真实、富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欧美国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充分征求各个群体的意见及建议,对于规划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实际的效果都是十分关键、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充分征求各个群体的意见及建议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动群众、达成共识、获得认同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真正做到广泛参与、听取社区成员真实的声音,特别是听取那些处境不利群体的意见及看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的成效。

欧美国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还表明,征求社区群众各方面的意见之前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师生参与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各项宣传活动之中,事先可印发一些文字宣传材料予以发放,充分发动家长和社区人士,让他们有心理准备,也可采用其他的方式方法,比如问卷调查、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农村学校还可以采取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其他有效方式来进行,如走家串户、到田间地头、利用赶集的机会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着手广泛征求社区成员的意见之前,学校都需要认真筹划、通盘考虑。学校还要做好相关的计划安排、有关材料、物品准备等,征求社区群众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先要明确哪些社区成员应该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比如,社区人员可分成哪几类,哪些人群过去不受重视,把社区群众分成农民、工人、干部、企业主、个体户、贫困家庭、孩子没有上学或辍学的家庭、少数民族、宗教人士是否合适?选出每个类别具有代表性的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或小型座谈会时,应该注意什么,对于不发言的群体代表,应该如何办,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征求女性成员和弱势群体代表的意见。

因此,本阶段在开展工作时,要尽量如实登记社区和师生员工所表达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先不要焦急对信息进行删减,尽量保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广泛性。社区或师生员工的有些信息或提出的意见,不一定有实质性的用途,甚至有个别人的怨言和牢骚,但也要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本阶段的工作除了要取得广泛性的信息、意见及建议外,发现学校问题之所在、找到学校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学会处理学校的公共关系、发现各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以及使师生员工经历、体验这一过程,都是我们所积极倡导的。

(二)相关技术方法

为了配合本阶段的工作,采集到有用的信息、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可以采用相关的技术及方法,如访谈、倾听、头脑风暴、社区地图等。

1.访谈

·什么是访谈

访谈是指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通过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是征求意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其比较方便、易行,形式多样、不受限制。

·访谈的类型

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基于访谈对象、目的、内容等的不同,访谈的方式也有所区别。根据被访谈对象人数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群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从搜集资料的内容来分,可分为一般访谈和深度访谈等。

·访谈的特点

一般认为,访谈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灵活性强,是指可根据被访谈人的文化背景、性别、职业、爱好、工作状态、当地民俗、饮食习惯等多元特征,采用不同的访谈形式、访谈内容,从而达到访谈的目的。适用范围广,是指只要没有语言障碍,任何人都可以作为被访谈的对象,且一般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另外,访谈还具有主体性发挥、可控制及调节等特点,主要是指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可以调节谈话氛围、控制节奏等。如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可以根据被访谈者的具体情况控制提问次序、谈话内容和谈话节奏等。

·访谈的过程

完整的访谈过程,一般而言,主要包括:预约、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实际访谈、告别四个基本环节。

(1)预约。这是访谈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前与访谈对象约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可通过让学生捎话、带纸条、打电话或发邮件等方式进行。

(2)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这是访谈前必须关注的环节,也是要求访谈者必须做到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社区群众对来访者都能以礼相待、坦露实情,但也可能使他们产生戒备心理,出现不信任、不合作等状况,显然,这就给访谈带来一定的困难,直接影响访谈质量。

(3)实际访谈。在这个环节,访谈者要紧密围绕访谈提纲中的要点展开访谈,并注意以下五点:一是要耐心倾听被访谈者的谈话;二是要注意自己的访谈语言,不能用太多的专业术语,或者说得太抽象,一定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三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提问,并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能“大而空”;四是要善于从被访谈者的谈话中捕捉有用信息,进行适当追问,发现埋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的实质问题;五是要始终采取公正的立场,不要因为自己的认识倾向而影响到被访谈者的回答,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给被访谈者任何暗示或有倾向的提示。

(4)告别。这是访谈的最后一个环节,也非常必要。访谈结束时,应真诚地感谢对方的积极配合、有效回答,如此,不仅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而且为召开社区大会使更多的代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访谈的技巧

为确保访谈的成功,要注意选择好合适的环境、地点,注意营造愉悦、轻松的谈话氛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再进行交流。一般来说,对不熟悉的人,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的方式并非最佳,可以通过前期了解找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作为切入点,激发其表达欲、倾诉欲,使对方进入角色,并逐步兴奋起来。另外,要有意识地控制谈话节奏及核心主题,不能任由对方天马行空、总是跑题。尽管有时是“曲径”,最终得以“通幽”,也需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在访谈过程中,要敏感且善解人意,对访谈对象不同的情绪、意思、细微的心理变化、语言表达、表情反应等随时察觉,并做出相应的回应。要善于追问,挖掘事件、故事背后隐含的内容,语言中的深层含义,肢体动作所反映出的暗示意义等。一方面,要引导、启发对方逐步深入;另一方面要善于思考,结合对方性格特点及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挖掘,捕捉到更多有用信息或发现新的问题。

·访谈提纲

访谈不同的人或人群时,需要准备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这是成功进行访谈所必需的。在具体访谈时,可以不局限于这些问题,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同时,要注意提纲内容尽量涉及学校发展规划的问题、主要要素等(如目标、人、财、物、学生发展、教师满意度、学校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下面所列举的例子,可供借鉴。

“学生组访谈提纲”:

——你喜欢上课吗?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哪些学科感兴趣?

——什么样的老师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给你上课的教师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你喜欢你们班级吗?你对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你心目中的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学校还应做好哪些方面的事?

——你觉得学校助学金发放得公开、公平吗?

——你认为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怎样?你是否积极参加?有何建议?

——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不多?能按时完成吗?难不难?

——你在学校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

——你参与过学校、班级组织的什么活动?有什么感受?

——你平时与同学的关系怎样?

——你对学习有没有信心?为什么?

2.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不是一般的“听”,而是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及执行,是尊重对方、用心交流。倾听也是一种艺术,是访谈深入进行下去的关键。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曾说过:“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而坐下来倾听需要的也是勇气。”希腊有位哲学家也说过:“上天赋予我们一个舌头,却赐予我们一双耳朵,所以我们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可能比我们说出的话多两倍。”可见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只要不是听力有问题的人,每个人都会倾听。其实不然,倾听与一般的听有很大的区别。真正有效的倾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面带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和眼睛中流露出的热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改善你与被访谈者之间的关系;全身都要注意面向说话者,和他保持目光的接触、心灵的沟通;要以你的姿势和手势证明你在专心的听,在听的过程中要向对方表达出理解、赞许、重复一遍、有疑问、请分析一下等的态度,而不是一般的点头或“嗯”“啊”来回应。

·要听出弦外之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对话,经常表面上说的是一回事,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因此,访谈者要提前了解有关情况、熟悉背景状况,在认真听的同时,仔细观察对方的体态语言,如弯腰弓背、手臂交叉、跷脚、眼神不定、抽烟、有关手势等,同时,结合有关背景情况深入理解他说的是什么,到底表达什么深层含义或有什么话外之音。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放弃预设的立场或妄自评断。这是妨碍访谈者成为有效倾听者的最大障碍之一。因为访谈者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想法缠住,不断从对话中设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忽略别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等,从而使访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不随意打断被访谈者,注意适时追问。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从头到尾安静地听完自己的话,而且更喜欢被引出有关话题,因此,不随意打断被访谈者的谈话,非常重要。当遇到重要内容、核心主题时,可在他说话结束时,适当地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啊,原来如此。那后来呢?”“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要不这样会如何?”“您再重复一遍好吗?”等。

除上述一些技巧外,还要注意可能影响倾听的其他因素。首先是访谈者及被访谈者的身体状况,身体不适就会影响一个人听的能力和他对说话者的注意程度;其次是访谈者及被访谈者的情绪、心理状态等。当然,还有访谈环境不安静、人多、电话多等都会影响访谈,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访谈时加以注意。

还应注意的是,笔记应客观、真实,如实呈现,否则也可能产生负作用。因为,当访谈者试图写下发言者所说的每一句话时,就不可避免地会漏掉一些内容,因为一般来说,发言者说话的速度比我们记录的速度要快。因此,访谈时,最后两个人或三个人一组,一人专门负责提问、倾听、录音,只记下重要的内容;另一人(或两人)专心记笔记,全部记录,以免漏掉有关内容。访谈结束后,访谈者应整理记录与录音等,最后完整呈现本次访谈的状况。

3.提问

提问是指在访谈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信息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包括呈现问题、追问、反问、评价中再问等多种方式。访谈中所提问题的质量(或价值)、数量等,常常影响访谈的质量、价值。因此,重视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在提问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特别是对社区群众提问时,一定要目的明确,不能脱离学校发展规划去随意交流,避免因谈论一些不重要、可有可无的话题而丧失提问的机会,浪费时间。

其次,选择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要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回答空间。封闭性提问重在收集数据信息,一般用于问卷之中,由于限定了答案,只能在有限的答案中进行选择。而开放性问题,不限制问题的答案,完全让人们根据自己的自然状况、习惯、喜好等,围绕谈话主题自由阐述、做出回答。开放性提问,可以使师生、社区群众等感到自然、畅所欲言,有助于访谈者了解更多有效的信息,同时,也使他们感到不受约束,体验到放松和愉快,也有助于双方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一般情况下,开放性问题主要用描述句、疑问句、反义疑问句等来表达,其中一些疑问词用得最多,如“您如何评价……?”“……怎么样?”“如何……?”“为什么……?”等。典型的问法,如“学校这样做,您觉得如何?”“针对学校开展的高效教学,您觉得作为家长应做点什么?”“您认为学校应该怎样发展?”等等。

另外,在提问中对访谈对象进一步追问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通过问“具体是什么意思”“谁”“在哪儿”“怎么样”等,来获得被访谈者的真实看法,或更深入的回答。提问还可以了解别人的深入思考、对未来的设想,如有些问题可能容易回答,而另外一些可能需要被访谈者稍微或深入想一想,因此,提问可以促使人深入思考。比如:你对学校管理满意吗?你认为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学校中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都需要被访谈者进行思考、分析。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倡导广泛征求意见,不是要知道人们想什么或需要什么,而且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为什么需要某些东西。通过这些问题,学校管理者可以对师生、社区成员等各个群体的成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了解的越多,就能更好地改善学校管理、改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校更能向着大家认同的目标前进。

最后,提问时访谈者的态度一定要自然、诚恳,语言要文明、通俗易懂,并且要有自信,避免出现忌讳之语、咄咄逼人的态度。

4.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是一个外来词汇,简称BS法,又称智力激励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于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然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风暴”的过程。其原意是指,“突发性精神错乱”,表示精神病患者处于大脑失常状态的情形。

因此,头脑风暴法特别强调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畅谈,发表看法。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向各类不同群体征求意见,一般用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分析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发展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和有效途径。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如下。

(1)确定议题

好的头脑风暴法的应用,是从对问题的准确描述开始的。因此,会前主持人应确定一个议题、明确内容,使与会者清晰地知道要通过这次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在讨论中不限制可能解决方案的范围。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

(2)会前准备

为了使头脑风暴法的效率更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在会前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会议组织者要对议题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求有相关资料,如向与会者提供学校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介绍学校和教师、学生生活的声像资料,使与会者了解与议题有关的背景材料和相关情况。最后,会场可做适当布置,座位宜排成圆环型、马蹄型或三角型,而非秧田型。在头脑风暴正式开始之前,还可以组织大家做一些沟通活动或破冰活动,提出一些激发创造力的问题,让大家积极思考,以活跃气氛、打破僵局,促进思维与沟通。

(3)确定人选

参加会议人员一般控制在60人以内,小组以6~10人为宜,也可略有增减(4~13人)。与会者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与会者的人数可不受上述限制。另外,在非研究项目活动中,小组成员最好有不同的背景,参会人员不宜有专家参与。

(4)明确分工

要选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开始前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记录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最好写在黑板等醒目处,让与会者能够看清。记录员也应随时提出自己的设想,切忌持旁观态度。

(5)规定纪律

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可规定几条纪律,要求与会者遵守。如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私下议论,不要接打电话;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客套,也不必做过多解释;与会者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

(6)掌握时间

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时间太短与会者难以畅所欲言,太长则容易产生疲劳感,影响会议效果。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在会议开始10~15分钟后逐渐产生,会议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应把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专题讨论。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首要原则是自由畅谈。让与会者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下,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其次是追求数量。头脑风暴法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积极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可留到会后的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达到以量求质的目的。

再次是禁止批评。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复次是延迟评判。在头脑风暴时不对任何设想当场做出评价。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所有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最后是提炼设想。由于是举行集体讨论会,某一个人的“灵机一动”,可能会激发他人,产生更多的设想。与会者相互启发、彼此鼓励,巧妙地利用并改进他人的设想,可以不费气力提出很多新的想法。但有些设想不现实、不切合实际,需要进一步进行选择和取舍,还可以选取许多设想的可取之处,综合加工为一个新的更有效的设想。

5.社区图

·什么是社区图?

社区图是在访谈过程中通过参与方式由访谈对象所绘制的反映一个社区基本情况的地图。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图,但可以反映任何参与绘制的成员认为重要的社区信息。

·为什么画社区图?

社区图可以显示社区的教育、经济、文化状况及资源分布等信息,从而使学校管理者了解并深入思考:社区都用哪些资源、资源分布状况、交通状况、哪些资源需要开发、如何与社区共同开发这些资源、如何与社区实现双赢等。

画社区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与社区成员讨论学校教育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获得基本的信息,而且可以探究社区成员对学校的看法和意见,从而达到征求意见、寻找解决办法、获得社区支持的目的。由于这一过程纯粹是一种视觉活动,即使参与者中有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参与、提供信息。

·如何画社区图?

访谈者可以先画出一个社区图的基本框架,再由访谈对象用简单明了的符号,在图中增添细节,如哪儿有道路、各种组织及机构、建筑物,哪儿住着什么人群、这些人群的特点是什么等。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边画图、边获得信息、边了解情况。例如:

——居委会在什么地方?

——你住在什么地方?

——学校在什么地方?

——派出所在哪里?

——周边有医院、卫生所吗?

——菜市场、邮局及超市等位置在哪里?

除了问这些基本的信息并用形象的符号描述出来外,还可以再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并记录他们的反馈、建议。比如:

——您的孩子上学走的是哪条路?

——他要走多长时间?

——他们对学校有什么反应?

——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如何深入社区有什么建议?

管理者要知道,画社区图是更加深入的访谈或讨论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与其他征求意见的活动互不相干的单纯画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