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如何理解学校发展规划(1 / 1)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

学校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又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过程,是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管理行动。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学校发展规划不仅关注静态的文本,而且更重视动态的操作过程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它强调对学校管理的整体思考、管理方式的改善,关注学校自下而上的变革与内在发展。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对学校优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剖析,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谋划学校发展的愿景、内容和策略。

(一)什么是规划

对于规划的内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辞海》中,规划亦作规画,是谋划、筹划的意思,后来亦指较全面或较长远的计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可见,规划也属于计划,但又与计划存在着差异。

规划是长远的计划,具有谋划、筹划等特性;计划则比较具体,包含实施方案、具体措施等。在现代管理学中,规划属于计划的一种类型,特指具有战略性、比较全面的发展计划,是指导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蓝图。规划一般只确定目标,提出保障措施、实施步骤,而不具体确定工作内容、方法和进度。而计划则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做出的部署和安排,涉及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谁来做以及怎样做等具体问题。在英文中,规划与计划均用“plan”来表达,但就现代学校管理活动中“规划”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已明显超出“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或环节的传统定位,不断演变成提高学校效能和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策略。[1]由此可见,规划已成为具有前瞻性、综合性,涉及管理行为改变等相关活动和过程的一种谋划或策划活动。

(二)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

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来看,关于“学校发展规划”,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于关注重心、层次、内容以及形式等的不同,学者们对学校发展规划含义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概括起来,可划分为两类:

1.行动论

英国的哈格里夫和霍普金较早明确而系统地提出“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SDP)这一概念。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英国中小学积极倡导并推进学校发展规划运动。1991年,他们出版了《被授权的学校:发展规划的管理和实践》一书,系统阐述了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在哈格里夫和霍普金看来,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变化而采取的必要行动,是对学校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且更为规范化的一种解释,是施加给学校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革新方式。另一位学者斯特安基·伊恩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为了管理变化、分享责任以及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而进行的活动,其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有效的行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学校发展规划还涉及使学校能把精力主要集中于那些可实现的重点项目及对成功完成这些项目的程度做出判断,等等。[2]我国学者楚江亭教授指出,“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方案,它还是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3]

2.策略论

布伦特·戴维斯和琳达·埃利森在合著的《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学校的一种自主发展活动,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环境下,为了对学校实施有效管理而提供的一种实际可操作的策略,并对学校的活动所进行的评估和优先排序。[4]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围绕发展性目标,同时又兼顾基础性目标而设计的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5]“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如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的安排。”[6]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学校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学校在未来三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既包括硬件方面,如校舍的新建、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配备课桌椅等;也包括软件方面,如教师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改进以及学校管理的改善等。”[7]还有学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8]等等。

可见,策略论是把学校发展规划定义为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行动论则认为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方案,更是一种管理方式的改变,是筹划或设计学校整体发展的活动或过程。前者注重静态的规划,把学校发展规划等同于形成一种文本;而后者则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文本,同时也认为是管理方式的更新,涉及相关的过程与活动等。后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当代学校发展规划的本质属性。因为,仅形成“文本”是相对容易的,它甚至不需要改变学校的管理行为,只是预先设想的、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但可能性并不一定转变为现实,面对学校复杂多样的人、财、物等因素,这种静态的“一次性”的“文本”不一定能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强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注重管理方式的改善,涉及有关的“活动”和“过程”等,从而使规划更能根据变动的环境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策略,并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进而改变学校的管理结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发展。

由此可见,学校发展规划既是一种学校管理方式的更新,又是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综合性方案的过程,是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能力,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而进行的管理行动。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学校发展方案,它还是创制发展方案并确保这一方案产生效果的活动或过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