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显性文化,是那些外显的、直观可视的、容易被理解的文化部分。班级显性文化是隐性文化的彰显和外化,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师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美化教室
班级教室是班级文化成长的园地,也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阵地。教室的美化、布置虽不必刻意标新立异,但必须要与班级的价值追求保持和谐一致,体现出每个班级的理念、特色、个性与活力。
[案例5-1]
一、美化教室
优美的教室环境,离不开一系列的美化工作。
第一,悬挂书画作品。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在教室里悬挂书画作品,可以营造教室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我请学校擅长书画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来创作或提供书画作品,然后精心装裱,选择适当的位置悬挂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师生和家长的特长,增强亲和力。书画作品每学期更换一次,替换下来的作品将作为奖品,奖励给本学期出全勤的学生。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有的学生还把书画作品带回家挂在客厅里,自然地实现了美育活动从教室到家庭的延伸。
第二,精选名人名言宣传画。对名人名言的选择要做到古今结合,中外结合。
学生们经常品读名人名言,在不经意间就能受到某种启迪,形成个人感悟。
第三,悬挂钟表。我们班教室前方挂有一块石英钟,意在提醒学生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杜绝了学生以看时间为由拿手机的现象。
第四,张贴地图。我带过的班级,在教室后墙上有一处风景是永恒的——一幅中国地图和一幅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方醒目地写着“胸怀祖国,放眼全球”。这样不仅可以普及地理知识,也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我告诉学生,当你们在压抑、烦躁之时,请站在地图前面,以我们的城市为起点,任意选择一个方向并一直看下去,你就会被地图丰富的色彩、密集的交通网络、多变的河流水系所吸引,就会发现祖国之美、世界之大,从而使得心中的烦恼不悦烟消云散,视野也会越来越开阔,胸怀越来越宽广。我还常常建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出现地名,马上在地图上找找,说不定那些陌生的地名会变成形象具体的地理空间。
二、绿化教室
绿色,给人以清新柔和之感,所以教室离不开绿色植物的装点。在教室中养一些绿色植物,如观叶类的文竹、吊兰、非洲茉莉、鹅掌木等,不仅可以净化空气,隔音消尘,维护教室生态,还可以消除师生的视觉疲劳,缓解精神压力,给教室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根据我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可以把花草分给学生养护,开展“比比看谁养得好”活动,在养绿、赏绿的过程中,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还能使学生获得劳动的成就感。
三、优化教室
优美的教室离不开硬件建设,以此彰显内涵。
第一,建立图书角。书籍由师生自愿提供,每人至少一本;派专人管理,对学生的借阅情况按周、月、学期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作为班级读书人物评选的依据之一。另外,围绕图书角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建设书香班级,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音画欣赏活动。利用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播放新闻、音乐、flash动画、短片、相声等,以活跃教室文化氛围。
第三,合理编排学生座位。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我始终有一个原则——座位面前人人平等。具体做法是:每周分前后左右两次调换位置,科学安排,打破“终身制”“男女搭配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这样一来,不但拓宽了学生间交流的渠道,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的了解,班级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第四,设立百宝箱。百宝箱中备有针线包、订书机、棒棒胶、削笔刀、创可贴、螺丝刀等,以备不时之需。
第五,开展室内文体活动。活动种类丰富多彩,如五子棋、跳棋、象棋等,又如邮票、摄影、书画、优秀作业展览,以及辩论、演讲等,让教室这方小天地更有力度和厚度,成为学生提升思想、涵养心灵的港湾。
四、净化教室
干净整齐,是任何一间教室卫生情况的基本标准。为保证教室整洁,我在班级推行了值日生和卫生承包制相结合的办法。值日生负责常规的卫生清洁工作,而卫生承包制则依据就近原则,把一些卫生死角承包给个人,然后进行不定期检查。如,坐在讲台边的学生要随时搞好讲台卫生;坐在窗户边的学生要保持窗台无杂物、玻璃无脏痕,并负责开窗通风换气;坐在卫生工具旁边的学生有义务随时整理和监督值日生摆放好卫生工具;坐在教室电灯开关边的学生,要根据光线情况随时开关灯,节约用电,做到节能减排;每个学生的桌凳由自己负责保养维护。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也使教室环境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我要求教室里不设垃圾桶,垃圾由学生自己收集,利用课间投放到学校指定的垃圾收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吃零食现象,也有助于保持教室卫生。我还设立了“班级贴吧”,集中张贴各种材料、表格、通知等,防止乱贴乱挂,以保持教室的整洁。
通过美化、绿化、优化、净化,一个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绿色健康、和谐统一,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室便展现在师生面前,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场所、求知的天堂、成长的乐园。
案例来源:辛治国.美化教室[J].班主任,2015(10)
班级教室文化不是学校统一文化的缩影。班主任应该认识到班级教室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根据个人带班理念、班级核心价值观以及班情、学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布置、美化教室。
(二)设计班级墙面
起始年级班主任在设计班级墙面时,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使无声的墙壁变成有声的墙壁,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时,班级墙面的设计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表现不同的主题。
[案例5-2]
提起班级墙壁,可谓我们班班级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那是我精心打造的一片交流平台,包括“班务播报”“老师心语”“学生园地”等板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真正做到让墙壁说话,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教育、感染,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自主教育渐入佳境。
班务班情及时播报。除学校统一要求张贴的“三表”外,我还设置了“每月五星”栏目,包括“文明之星”“守纪之星”“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并在旁边附上评选标准和学生每月表现积分表。公开这样一个评价的动态性过程,是让学生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从多个角度评价督促学生的成长,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鼓励;同时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民主、透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校或班级的一些其他活动通知、评选结果、惩处规定以及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典型人物等材料也都张贴在此,从而拓宽学生的见识,增强对班级、家乡、国家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心语真心表达。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意识到,身边的平民典型比电视上的英雄事迹,要更真实,更能打动人。于是,我抓住学生中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撰写一些表扬稿,并用彩纸打印出来,张贴在墙上。比如,我写过《由吴小明同学修椅子引发的感想》《夸夸我们班的两个女孩子》《家长会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想》等文章。由于大家都习惯了学生习作老师看,没想到老师竟也写出感想给他们看,所以学生都很感兴趣。每一篇文章“发表”后,都能引来大批“读者”观看。学生们阅读、评价、体会、感悟,从中感受文字的力量,感受老师的真诚,汲取榜样的力量。如《由吴小明同学修椅子引发的感想》中我是这样写的:
昨天中午,吴小明同学冒雨去把自己椅子掉下的两根横杆焊接好了。这样,椅子又恢复了“健康”。回来后,他很开心地告诉我只花了4元钱。我猜他为何那么开心,或许是因为费用远远低于预期,或许是他“救了椅子一命”,很有成就感吧。
他对公物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我也想到,椅子出毛病了就如同我们人身上的缺点,小毛病及早修正,付出的代价只有一点点,如果修理不及时,等到报废的时候,那就要付出千倍万倍的代价了。
学生情感倾心交流。有些时候,学生间或碍于面子,或不善表达,或缺少机会,都不愿或无法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给学生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束缚。于是,我设立了“学生园地”板块。如,小明将捡到的50元钱还给了失主小阳。我得知此事后,抓住契机顺势引导,让小阳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拾金不昧的小明。几经修改,小阳的感谢信终于发表在“学生园地”里,这让一向讨厌写作的小阳很受鼓舞,终于明白什么叫有感而发,也让一向默不作声的小明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掌声。又如,小凡和小菲参加完学校的国旗下演讲,我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其他学生评价她俩的表现并打分,学生们兴致高涨,分别从体态、表情、音量、节奏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我又让班长计算出她们的综合得分,并摘录了学生的评价,然后公布出来,既给参赛的两名学生以指导,又让其他学生在点评过程中得到提升。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言行举止,更容易形成自我审视和自我教育的心里磁场。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写开学初的展望、单元测验后的反思、新年心愿等,经筛选后张贴出来。看见自己的作品上墙,学生们很受鼓舞;看见同学的作品上墙,大家很受感染。
班级文化墙的打造,使一股正能量在传递弘扬,班风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班级和个人发展进入良性互动、循环上升。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多次荣获“文明班级”称号,学生学业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后进生小浩、小林的进步也非常明显。学生小丽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班教室的墙壁很有吸引力,课余时间总有一群学生围观,即使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她也在悄悄提醒着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连那些调皮大王们都变得文明、安静了许多。”
其实,要让墙壁会说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真诚。无论是教师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多好的文采或多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做到真实真诚,有感而发,杜绝无病呻吟。
2.及时更新。要经常深入班级,抓住契机,并组织班干部细心观察,收集材料,定期更新,及时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
3.正面宣传。班级发生负面事件在所难免,但处理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单独交流,耐心教育。班级园地里应多宣扬一些正面的典型和事迹,千万不能有“批斗”“打击”的成分,毕竟教育的初衷是唤醒而不是打压。
4.精心打理。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无不浸透着我们师生的心血。精巧的构思、精心的安排,耐心地点拨、悉心地呵护。虽然辛苦,却苦有所乐,苦有所得。
案例来源:胡迎兰.让墙壁会说话[J].班主任,2015(10)
班级墙面主要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班级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符合自己意愿和心理年龄特征的墙壁环境,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办好班级黑板报
班级黑板报是营造班级文化、渗透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办班级黑板报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彰显班级特色,增强集体凝聚力,
[案例5-3]
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黑板报,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消除学习带来的紧张与疲劳,为学生增添学习乐趣,拓展视野,增进相互间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黑板报从准备到出版,需要学生平时在博览群书与收集整理资料上有所积累,从而养成平时动手又动脑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空间设计能力、绘画能力、文字的设计书写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长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所以,品质优良的黑板报有利于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班级黑板报的栏目设置及其内容安排
制作质量高、有品位的黑板报,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积极健康、催人向上、令人回味深思的板报内容。总之,要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求知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心声。
开始时,可以先固定栏目,按要求“填空”,如:
1.“一句话新闻”。此栏目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实际,及时、准确地报道校内外发生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或令人深思)的事件。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观察、体验、辨别生活中的是非、美丑、善恶。
2.“知识窗”。以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小窍门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领悟生活中的窍门,感受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扩大知识视野,了解未知领域,学会探索与发现。
3.“说说议议”。主要是探讨或交流个人在学习上的体会。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学习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主动学习,通过学习方法的探讨交流,达到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4.“考考你”。主要编辑一些脑筋急转弯、妙趣问答、智力测验等益智增趣的内容,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活起来,增长智慧,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通过你问我答式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5.“让你乐”。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小笑话、小幽默,陶冶学生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紧张的学习带来一丝轻松与快乐。
6.“历史小故事”。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勤奋好学、刻苦成才的经历或成语典故,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从而达到美化心灵、净化灵魂、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的人生奋斗目标。
7.“班级论坛”。针对近期生活中发生的“焦点事件”,发表个人感受、体会与见解。广开言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褒扬、鞭挞美丑善恶,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8.“我的座右铭”。精选格调高雅、含义深邃、催人向上、警醒至深的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以激发学生向上的斗志,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要求所选用的“座右铭”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0字;对学生自己撰写的座右铭应多加鼓励、推广。
9.“剪贴栏”。学生把平时阅读的经典或喜爱的文段、图片剪切进行张贴。最好选取能够配合各科学习或有助于陶冶性情的内容,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配上心得体会一起张贴。如果能够引起争论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10.“表扬与批评”。从班级实际出发,从自身角度去品评人和事,表达个人的爱憎情感,褒贬是非美丑,弘扬正气,倡导文明新风。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此为鉴,及时改进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其他一些栏目,至于栏目的选择与开设,应灵活机动,可增可减,可依据班级具体情况和黑板报内容的需要进行设置。
二、班级黑板报的编委组成及办报方式
为了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这块宣传阵地,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局面,班主任应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把黑板报当成自己的“责任田”,用责任心去播种,去呵护,去收获。因此,在班级黑板报的编辑出版上,要将全班学生按照不同的文化层次与能力水平划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此基础上,每组创办一期,周期为一周左右。这样周而复始,形成有序的良性竞争。
一学期里,每个小组大约承担两至三次的黑板报出版任务,每次更新要结合实际并及时反映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级集体氛围之中。另外,在出版形式上,不局限于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也可采用图文拼贴或手抄报的形式来完成。
三、黑板报的检查与评定办法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做好黑板报工作,班主任应及时对每一期黑板报进行检查评定和归纳总结,并与全班学生一道欣赏,点评优劣得失,交流阅读感悟。否则,此项工作就会变得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形成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形同虚设的局面。只有按计划开展活动,并不断进行检查与总结评比,才能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出版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黑板报的教育功能。
评定的方法,可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从每个黑板报编辑小组中产生,班主任及时组织评议,对每期黑板报进行综合评议打分。每期一评,学期结束时再进行综合评议。通过评议,指出优劣所在,提出建议与要求,以达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友谊,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案例来源:王泽.办好班级黑板报营造健康班级文化[J].班主任,2015(10)
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办黑板报时,一定要坚持实用性,避免形式主义;坚持个性化,避免千篇一律。
(四)确定班歌、班训、班徽
班歌、班训、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文化标识,代表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班级文化特色,是最能够代表一个班级朝气的象征。好的文化标识能够很好地表达班级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班集体的认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起始年级班主任恰当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班歌、班训、班徽,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5-4]
在班名、班歌的创建过程中,学生们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创建班级标识的火种被点燃了。没过几天,班长和团支部书记一起向我请命面向全班征集班徽。
“什么是班徽,为什么要征集班徽?”我故作不解地问。
“班徽就是班级徽章,班级作为团队,需要专属于自己的LOGO,如同企业有自己的商标、家族有自己的标识、国家有国徽一样。这是团队建设必不可少的。”团支部书记解释道。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好主意!你们准备怎么做?”我欣然答应。
学生们商定采取全班海选方式征集班徽,每个学生都是评委,每人限投一票,得票最高者当选。
一周过后,班徽海选大会如期举行。没想到,马柯同学竟然也带着手绘的班徽作品走上讲台。这是一个从实验班“落难”到“致远23”这个普通班的学生,开学以来一直闷闷不乐、沉默寡言。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设计的班徽的寓意:
班徽外围设计为圆形,象征23班是和谐温暖的大家庭,飘舞的丝带象征着班级72人同心合力,蕴含的数字代表永远的23班。班徽侧看为两心相连的形状,大的心型代表老师,小的代表72名学生。整个图标象征在敬爱的老师带领下,班级不断拼搏,努力向前,走向辉煌。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马柯的班徽设计方案成为“致远23”班徽。紧接着,学生们通过淘宝网将班徽定制成班印,作为班级发布通知、公告和制作班级证件的“公章”。最后,全班学生一致同意由班徽的设计者马柯保管班印。我代表全班学生,将班印正式交到马柯手中。马柯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这一次,我不仅收获了班徽和班印,还借此帮助一颗因从实验班“落难”到普通班而产生失落的心找回了自信与自尊。
案例来源:梁岗.致远23班级标识诞生记[J].班主任,2014(6)
上述案例中,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班徽海选大会的形式,将班徽的设计权、选择权和发行权全部交给学生一起讨论,不仅彰显了班级管理的民主性,而且使得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