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起班级失窃事件(1 / 1)

班级里偶尔会出现失窃事件,失窃事件是最考验教师和学生心理的事情,因为处理不好,不但使教师在学生心中失去了威信,而且也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还会在班级里形成不良风气。班主任如何解决失窃事件,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艺术活。技术活是因为最终要解决问题,艺术活是引导班主任:因为面对的是学生,所以教育是首要,破案是次要。因此,班主任在解决班级失窃问题时,要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

[案例3-40]

我们班的小浩,一个来自山东的大男孩。从小由文盲的奶奶带大,从一年级开始,你就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老奶奶拽着一个小男孩,一边呵斥一边责骂着孩子,小男孩哭哭咧咧地走进了校园”。这就是小浩家庭教育的缩影。同学们也经常嘲笑他。所以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班经常发生丢东西的事件,学生的玩具、好文具会不知不觉消失。经过调查发现目标主要集中在小浩身上。究其根源,他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是喜欢拆拆弄弄,还有报复、搞怪心理在作祟。最后由我自己掏腰包赔给丢失的同学才算暂时平息此事。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班里连续两次丢失苹果手机,一个是老师的,一个是家长新买的手机。怎么办?我很清楚是小浩“拿走的”,继续息事宁人还是以此为契机“教育”他一下,我选择了后者。我找到小浩,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知道是他拿的手机,希望他能主动还回来。小浩也很痛快地承认是自己“拿”了手机,但是并没想偷走不还回来,只是想看看苹果手机的摄像头。为什么像素不高,可拍出的照片效果却那么好。我听后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以后想看手机可以直接和老师或家长要,不要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拿,让他主动把手机还了回去。并且我还送给他一本书——《相机成像原理》,他看后对我说:“王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拆别人东西了,书上介绍得特别清楚,我拆了手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成像原理,一看书就明白了!”

后来我还把他推荐给了学校的科技社团,他在团里学习操纵机器人,制作模型……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从此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丢东西的事件,同学们也开始喜欢上这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大男孩了。

此事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大多数还是孩子出于好奇的心理,想探究新鲜事物,还有的小孩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所以我们教师要分清孩子“偷”的是什么,再针对他的所求“对症下药”。

在对待学生小偷小摸行为上教师要主动帮孩子改正错误,不仅仅是说服教育,还要针对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有一个道德的追求。在班里,还要为学生融入集体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总之,要知道孩子在“偷”什么。

案例来源:王锐锋.“偷”东西的孩子到底在偷什么[J].北京教育,2015(7)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慎重对待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出现的“偷”的行为,他们偷窃心理多元复杂,有时是成人难以琢磨的,成人切记不要对班级失窃进行定性评论。寻找关键人物、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对解决问题和教育学生更为重要。

[案例3-41]

课间,小媛焦急地跑到办公室向我“报案”,她那部价值千元的音乐播放器丢了。由于小媛平日里性格开朗,好开玩笑,我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学生搞的恶作剧。可是在询问几个学生之后,我的心里却忐忑起来——班里的确发生了有史以来第一起“失窃案”,且“涉案金额”巨大。调查过程中,几个学生都证实,播放器一直在教室后墙的插座上充电,最有可能的“案发时间”就是课间操时段。然而,短短的25分钟时间,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内,谁会这么大胆呢?

学校的安保记录显示,当天没有任何可疑人员出入。况且,每到课间操时间,值日生都会把教室门窗锁好。这一切都让我心底隐隐的不安得到了印证——拿东西的就是本班学生。

班里失窃的消息以让我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尽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我依然可以嗅到处处弥漫的猜疑。平日里,这群稚气尚未褪尽的高中孩子,常常在课间展现出他们生龙活虎而又冒失莽撞的一面——或恣意桀骜或狡黯顽皮,总让我感到喷薄而出的青春力量。可是,一夜之间,这群面庞青涩的少男少女仿佛以一种令人不安的速度“长大了”——以前喧腾欢快的教室安静了不少。很快,网络中也出现了相关讨论,匿名留言放大了质疑的力量,流言开始在班级中蔓延开来。忙于教学和“破案”的我,原本希望这样的气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的安抚而消退。

……

为了找出“窃贼”,我到学校保安室调出了监控录像:在此之前,种种蹊跷都指向一个猜测——东西是我们班某个学生“偷”的。然而,每次想到教室里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我都不允许自己把这个可怕的字眼和他们联系起来。录像上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着,虽然屏幕上依然空无一人,但我分明听见了真相走近的脚步声,同时也在心里迅速地“排练”那一刻到来时自己的各种反应。10点28分,教室的后门被打开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从监控录像中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紧绷的神经突然断裂的声音——怎么会是她?

拿东西的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小媛的室友小谊。小谊学习努力,为人谦逊,堪称品学兼优,还曾被同学们评为最有品位的女生。可事实摆在眼前,我一时间被错愕、震惊、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弄得不知所措,只有强作镇定。在与保安师傅确认学生隐私不会被泄露之后,我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保安室。

怎么办?学生都在翘首等待真相,而我该怎样揭开这遮挡在学生心间的厚厚帘幕呢?

……

冷静下来之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中学生“偷窃”行为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单纯为侵占财务、转移心中的其他情绪。小谊阳光开朗,人缘极好,而且家境殷实,加之寝室和班级里此前从未发生过任何丢失财物的事件,所以前两种可能基本可以排除。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做出了这么不理智的举动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调查要从小媛开始。晚自习时,我主动找小媛谈心,从学习生活聊到个人爱好,师生相谈甚欢。我也再次说明会尽力找回她的播放器,让她不要为此分心。看到时机成熟,我故作随意地将早就准备好的问题提了出来。

“小媛同学,我觉得丢了这东西说不定也是好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呵呵,老师,您可真损啊,和我妈妈说的一样……”她笑着说,“不过也是,室友们这回再也不会嫌我晚上闹腾了,哈哈。

从小媛的笑声中可以听出她的单纯和爽朗,但本能告诉我,她刚才的话极有可能与播放器失踪有关。

果不其然,在调查走访其他几个学生之后,我的猜测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虽然小媛所在寝室的同学关系一直比较融洽,但也难免有些小摩擦。由于小媛经常在熄灯后一边听歌一边哼唱,寝室同学对此都有些情绪,不久前小婕还公开表示了不满。真相似乎呼之欲出,而我也暗下决心,要为事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老师,同学们说你没收了我的镜子!”小谊焦急地跑过来说。

“对啊,有同学反映你上课经常照镜子,镜子反光会影响其他同学!”我的语气十分严厉。

“我哪有经常照镜子啊?再说我本来就坐在后排,怎么会影响别人呢?”她的言辞间流露出委屈和气恼。

“不用说了,其他同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老师,您怎么能这样呢!那是我姐姐送我的礼物,而且您怎么能只听一面之词呢?”一向深得老师信任的小谊显然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眼圈有点发红。

“你们寝室的同学都有这个毛病,影响了别人还找借口!”我语气更加严厉了,“你简直和小媛一样,明明影响了别人还狡辩!你们这播放器啊、镜子啊什么的都该没收!”

“老师,我真的没有……”小谊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催促小谊回去上课。看着她转身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整整一天,小谊除了上厕所外始终待在教室里,情绪十分低落。晚自习时,我再次把她叫到办公室,并告诉她我已经调查过了,上午的确有些冤枉她,况且小媛还愿意亲自为她作证。我把镜子交还给她时,小谊紧紧地咬着下唇,道谢之后准备转身离开。

“小谊,今天该你做清洁吧?”我故意把她喊住。

“嗯。”她转过身来小声说。

“晚自习后,你把教室后边的储物柜好好清理一下,东西太乱了。”

“好的。”小谊答应了。

“哦,还有,清理的时候注意一下,说不定小媛那个播放器就是不小心掉在柜子后边了,你帮我看看——找到了的话我明天就不用去保安室看监控录像了。”

我刻意顿了一顿。

“好。”小谊转身离开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媛就欢天喜地地向我报告:“老师,您猜怎么着,我的播放器找到啦!”

“是吗?谁找到的啊?”我故作惊奇。

“小谊,我亲爱的小谊!是她在柜子下边找到的,哈哈!”她指着身后的小谊欢快地说。

“那你怎么感谢人家啊?”“我,我亲她一个!”说完小媛冲着小谊俏皮地噘噘嘴。

看到这一幕,周围的学生都开心地笑了,那一天好像过得特别快。晚上回家,我收到一条匿名短信:“老师,谢谢您!”。

案例来源:刘建勇,高红.青春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一起班级失窃事件的处理及反思[J].班主任,2012(12)

面对班级失窃现象,最终目的不是去破案,把拿东西的学生找出来。因为,学校不同于社会,班主任不同于警察,破案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因此,班主任面对班级失窃事件时,总是很难拿捏这个度,既要找到失物,又不能伤害拿东西学生的自尊,还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为此,研究拿东西学生的心理就很重要,案例中,班主任知道了答案,可是并没有着急出手解决问题,而是寻找失窃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小谊拿东西严格上不是“偷”的心理,而是解决音乐播放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困扰。因此,给小谊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太重要了,案例中,班主任既给小谊反思的空间,也给了小谊解决问题的途径。

[案例3-42]

那天下午,我接到生活委员小吴打来的电话。她哽咽着说:“老师,班费丢了……2600元……怎么办?怎么办?”我一下子惊了,但紧接着一股怒火涌上心头,我明明昨天才在班里强调让大家注意财产安全,今天竟然就弄丢了钱,还是这么大的数目!但听着她无助的哭泣声,我压住怒火询问具体情况,确定了钱是上体育课时在教室丢的。

晚上,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确认当时教室门窗都是锁好的。但有学生反映,我班的门可以从外面通过拧螺丝打开。我很疑惑,到底是内贼,还是外盗?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当下最棘手的是解决钱的问题。小吴哭泣着向全班同学道歉,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并表明要全额赔偿,但我知道,她的家庭条件根本不能承受这笔费用。我想了一会儿,既然班费是大家的,那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一起商量着解决。学生的善良让商量很快有了结果,大家都很理解小吴并决定平摊这笔丢失的班费。

第二天早上,保卫科老师到班上调查后告诉我:“杨老师,根据我们的经验,这起失窃事件90%的可能是内贼所为。”这是我最不想听到的结果。然后他跟我说了这样判断的理由以及调查建议。这让我想起了我上学时班上也丢过钱,当时老师先是恐吓我们,说已经有了线索,查出来决不轻饶,然后逐个找学生谈话施加压力,钱果然很快就找到了。我是不是也要这么做呢?不!我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我永远记得那时大家互相猜忌的样子,以及老师怀疑的眼神对每个孩子心灵的伤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本质上都是善良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

打定主意后,我马上赶到班里告诉学生:“保卫科的老师调查后认为,班费有可能是班里同学拿的。”话音刚落,班里便一阵**。为了防止他们互相猜忌,我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当然希望不是,但如果真是谁拿走了班费,我想你应该知道:对班上绝大多数同学来讲,多交40元不算什么,一段时间后——最多几年就忘了。但是对于你,会是一辈子除不去的心结。你们还小,如果现在就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后会控制不住做更大的错事。”我停下来用信任的眼神扫视了一遍全班,说:“老师相信你们懂这个道理,我也承诺,只要那个同学如数归还,我将既往不咎。同时,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彼此猜疑,给我们的伙伴改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善意和宽容就是给他改正错误的最大鼓励。”班里一片寂静。

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我决定再次进行情感诱导,继续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善良因子。斟酌再三,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11班每个孩子,我打心底不希望失窃这件事跟你们有关,但如果有,我想让你们知道,人这一生特别是年轻时不可能不犯错,但可怕的是你没有改正的勇气。这些钱对于你这一生来讲真的太微不足道了,别让它成为你对我们这个友爱集体的亏欠。如果你信任我,可以告诉我,我保证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如果你害怕暴露,我也希望你可以用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还给班级。我爱你们!”

短信发出后,我耐心地等待着孩子心灵中善良因子的发酵。凭着对他们的了解,我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果然,下午第一节下课后,小吴兴奋地告诉我,钱“自动”回到了她的抽屉里,2600元一分也不少。

案例来源:失而复得的2600元——唤醒犯错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因子[J].班主任,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