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习习惯要求及指导(1 / 1)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作用。每接一个新班,班主任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

切记:

1.明确习惯的内容。

2.有具体的执行规则。

3.随时将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对照。

4.引导学生思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案例2-21]

学生应养成的10个学习习惯

1.规划时间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每学期、周月、每周都要提前制订好学习计划,同时还要处理好学习与文娱活动、体育、社交等之间的关系,劳逸结合。我平时观察发现,凡是成绩很好的学生,总是每天早上先进教室读书,几乎从没有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学习总是很主动。重要的是,他们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善于运用时间,无论在校在家都会抓紧点滴时间进行学习,不在上学或回家路上到处闲逛。

2.课前准备的习惯

让学生知道:每天家庭作业完成后,要整理好放进书包,第二天来到教室就拿出来交上,然后赶紧准备上课用的课本和文具,准备好后再读书。课间休息时,也要准备好下一节课要用的课本和文具再活动。这样就会提高学习效率。一开始,学生肯定做不好,但老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以点带面地使全体学生都养成这个习惯。

3.课前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布置孩子预习,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任务。我一般都会根据课文内容布置预习:读熟课文、掌握生字新词,根据课后题在课本上圈圈画画等。同时,要细心检查,发现预习充分的学生就大加赞扬,并有计划地在讲课时提问他难度大的问题,并强调:“看,预习充分了,理解得多好!”

4.课后复习的习惯

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及时复习,温故知新,除此以外,还要掌握复习的方法。我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复习方法。如,在学生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时,我突发灵感,转变游戏方式,让每一排的排头和后面的同学拍手,只不过嘴里背的是一句古诗,后面的同学接上了,再依次往后传,看哪一排先传完。如此一来,我班学生课下就乐此不疲地玩这个游戏了,而诵读古诗这样看似枯燥的学习也变得有趣起来。

5.认真作业的习惯

独立地按老师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的坏毛病。我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例如在书写生字时,我总不忘提醒学生“三到”:眼到、心到、手到。我经常在班里展开比赛,展示写得漂亮的作业并配上激励性评语。实施这种展示制度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这样,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6.经常阅读的习惯

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优秀的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7.口语交际的习惯

家长或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

8.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成人辅导孩子学习时,应多启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急,更不能躁。

9.规范书写的习惯

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习惯的问题上,成人一方面要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应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等。另外,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10.有错即改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自觉改正错误的习惯,一要让学生认真读老师的批语和评语并认真思考,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二要让学生看看书,考虑自己的错误,不懂就问,弄懂为止;三要让学生针对教师的评语自改,改后再认真检查一遍。这样做可以及时弥补学习中的漏洞,防止错误过多过久,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案例来源:张召芬,陈秀华,刘海燕,周明.学生应养成的10个学习习惯[J].班主任,2012(10)

[案例2-22]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宜采用干巴巴的教条式的生硬的方法束缚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否则久而久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容易生出逆反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鼓励表扬,正面引导为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刚入学,不会听课,不会学习,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使其学会学习是教学工作中首要的任务。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才会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讲课时要精神饱满,语言清晰生动,方法灵活,手段多样,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浅显易懂,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应如何去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并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鼓励他们。课堂上经常使用“注意听他(或老师)的方法和你想的一样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你还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能比他说得更好吗?”等术语,让他们学会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体现智慧与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正因如此,那些养成做作业浮皮潦草,应付差事的恶习的学生,往往成绩低下,令老师头痛不已,作业对这些学生和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必须严格要求他们,令其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规范与要求。作业的书写要认真,字迹要工整、美观,格式要正确。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责任感、培养审美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一年级学生,教师要采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帮助其形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如:开展优秀作业展览活动,让学生明确标准,向写得好的同学学习;改变作业本上司空见惯的优、良等字眼,而是画上学生喜欢的可爱的笑脸、小动物、水果等卡通图;并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不断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保质保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树立榜样,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习惯。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并善于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多数情况是智力水平高的同学很快就能举手作答,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合老师之意时,老师就不耐烦地匆匆收场,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问题意识,没有了创新思维。教师不能以获取答案为提问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根本不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以为学生服务而进行的,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照顾到程度中下的学生,避免出现大多数学生陪读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想比不想好,想错了也没关系”“只有想了,才有可能想对”,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说比不说好,说错了也没关系”“只有说了,才可能说对”的思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案例来源:郑小花.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3(4)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更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新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就要关注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习惯的规范内容,而且知道如何执行,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事情该怎样做等,为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王薇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