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苏联的教育(1 / 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苏联教育

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学校教育是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性、阶级性和宗教性。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使教育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对旧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并试图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教育体制。

(一)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1917年10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提出在国民教育方面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12]。列宁的意见实际上成为这一时期苏联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尽管建国之初困难重重,苏维埃政府仍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对旧教育的等级性、阶级性和宗教性等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1917年10月,教育人民委员部建立,并成立了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全俄教育的领导机构。此后相继颁布的《教育人民委员部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等一系列法令,向全国人民阐明了苏维埃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清除了教会对学校的影响,加强了教育管理的统一性,推动了面向全体民众的普及教育的快速落实。

为建立新的学校制度,1918年10月全俄教育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正式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后者是对前者条文的具体说明。《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规定,苏俄除高等学校外的一切学校一律命名为“统一劳动学校”。所谓“统一”,是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校是一个不间断的阶梯,所有儿童都应进同一类型的学校并有权沿着这个阶梯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所谓“劳动”,是针对旧的“读书学校”而言,强调“新学校应当是劳动的”,使学生通过劳动去认识世界,劳动被列入学校课程之中。作为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立法,《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和真正民主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具有积极和进步的意义。但它也存在着很多明显的问题,如取消一切必要合理的教学制度,取消教学计划,完全废除考试和家庭作业,不正确地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估计劳动在学校中的地位等。

(二)“综合教学大纲”和“劳动教学法”

新的学校制度实现了从“读书学校”到“劳动学校”的转变,但在“劳动学校”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困扰着苏联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普通教育改革。1923年,苏俄国家学术委员会“科学教育组”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也称“综合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打破了学科界限,把各科教材按照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划分为若干“生活单元”作为教学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又按照自然、劳动、社会三项内容进行教学,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结合自然与社会知识来研究人们的劳动活动。事实表明,这种教学形式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1926年,由于社会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因此不得不着手修改综合课教学大纲并要求尽量放弃单元教学。此后,又公布了“单元设计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广泛推行“设计教学法”,认为它能提高学生设计和自寻答案的能力,但事实上学生仍然只能获得片断零碎的知识。

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教学方法也相应地改变为所谓“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主张废除教科书甚至“打倒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等。此外,还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创造精神,避免使用“教学方法”这一概念,认为教学过程与其说是教师的教不如说是学生的学。这些做法人为地贬低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从1929年开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需要大批熟练工人和各行各业的专家。然而,苏联当时中学毕业生量少质差,高等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1931年颁布的《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可以说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整顿普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30年代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中最重要的决定。该文件明确规定普通教育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足够的读、写、算的能力;对于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改进措施;要求立即组织对普通学校各科教学大纲进行研究,保证各科教学大纲要有范围精确的系统知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是彻底整顿苏联教育的开始,也是此后一系列有关教育决定的主要依据,对克服苏联普通学校中存在的缺点,进一步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导致学校工作走上了忽视劳动教育的另一极端。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苏联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在与美国相抗衡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进行的。战后苏联的教育主要经历了恢复时期和1958年、1966年、1977年等几次重要教育改革。

(一)1958年的教育改革

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正式拉开了战后苏联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它经过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讨论之后通过,文件题目中的“建议”二字被改为“提纲”。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同年12月24日正式通过这个文件,“提纲”二字又被改为“法律”。[13]这充分表明,苏联决策机关自上而下开展这场教育改革的决心,并且以立法的形式为这次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该法律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在各地陆续得到落实。不过,从整体上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产教育与劳动活动占用了过多的学时而且组织不善;优先招收有从事实践工作经历的人等做法给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当时苏联极度缺乏劳动力,普通教育年限的延长也不太可取。1964年《关于改变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综合技术普通中学的学习期限的决定》颁布,建立在八年制学校基础上的中学学习年限由三年改为两年,这标志着195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告一段落。

(二)1966年的教育改革

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苏联政坛发生了变化。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同时也为了消除1958年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苏联开始强调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头等任务是提高专家培养质量。1966年,苏联制定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这次改革强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具有高度民主的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中学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各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减轻学生的负担;规定了各年级的学时;中学开设选修课。

1972年,苏联通过《关于完成向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过渡和进一步发展普通学校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决议》、《关于进一步改进全国高等教育的措施的决议》。这三个文件是对1966年以来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分别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也为1973年新的教育立法做了准备。1973年,苏联通过《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以法律形式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肯定。总的来看,苏联战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重点很不一致,因此,虽然1973年《立法纲要》用法律手段把6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结论固定了下来,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很快矛盾又更尖锐地暴露出来,也就必然导致了1977年的再一次改革。

(三)1977年以后的教育改革

自1977年开始,苏联进行了战后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一直延续到1989年。1977年12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确定了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与1973年《立法纲要》的提法一致。《决议》指出普通学校存在着重大的缺点,学生负担过重且缺乏劳动训练;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在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劳动技能,规定增加劳动教学时间,九至十年级的劳动时数从每周两小时增加到四小时;加强对职业选择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其参加公益劳动。《决议》虽然否定了《立法纲要》的有关精神,但并不是要恢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那种生产教学,而是要使劳动教育和教学在广泛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决议》特别强调并重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中学的一个重要教育项目。

1984年,苏共中央通过《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与1977年主要针对普通学校的教育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的范围扩大了,同时指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次改革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但后者更加全面,提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方针》对基础教育的学制进行了调整。中小学由10年改为11年,1~4年为小学,5~9年为不完全中学(即九年制学校);10~11年为中等学校(包括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九年制学校是进一步接受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然后,通过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三种渠道对青年实施完全的中等普通教育、劳动训练和职业训练。

总体看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三次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最初,改革指向于解决教育脱离生活和生产的偏向,结果导致忽视基础知识、忽视系统学习的新问题;继而,为纠正新问题开始过度重视知识学习,结果导致忽视劳动、忽视实际生活的弊端。在注意总结前两次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职业教育史上的“技术教育宪章”是指( )。

A.《阿斯蒂埃法》 B.《哈多报告》

C.《罗宾斯报告》 D.《1988年教育改革法》

2.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的立法是( )。

A.《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B.《关于苏俄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

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D.《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

3.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地位的美国中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是指( )。

A.《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B.《莫雷尔法案》

C.《国防教育法》 D.《中小学教育法》

二、论述题

1.评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

2.分析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前因后果。

3.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改革的规律。

三、材料分析题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试就以上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分析《教育敕语》为什么会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教典。

【拓展阅读书目】

1.[澳大利亚]康纳尔:《20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李其龙:《教育学文集·联邦德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王桂:《日本教育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4.张人杰:《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 俞天红.未来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幅蓝图——《雷弗休姆报告》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86,(03).

[2] 袁桂林.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89,(01).

[3] 王璐.重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评介[J].外国教育动态,1990,(05).

[4] 张人杰.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

[5]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21.

[6] 袁传明,杨汉麟.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兼析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03).

[7]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 程可拉,胡庆芳.美国高中百年发展轨迹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2).

[9] 胡剑虹.日本高等教育制度评介[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 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11.

[11] 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12] 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5.

[13]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