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培尔(F.W.A.Froebel,1782—1852)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1837年,福禄培尔创建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专门招收3~7岁儿童。1840年,他将这一机构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的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福禄培尔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人的教育》《母亲与儿歌》《幼儿园教育学》等。
一、论教育的基本原则
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他接受了谢林的“宇宙精神”的观点,强调上帝为万物的统一体。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明确提出,世上存在着一种统治万物的永恒法则,万物的存在都有赖于上帝神圣的光辉在它们身上的反映。换言之,万物都受上帝的统一法则的支配,同时,万物又都通过自身的存在反映上帝。上帝所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这一最大整体的一部分,这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与此同时,每种事物又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和自己独特的个体性。因此,人的本质就是神的统一性、自然的差异性和人的个性三方面的统一。教育的实质则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之间的统一。由此出发,福禄培尔提出了教育的两大基本原则。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福禄培尔相信,人生来是善的,具有一定的天性和能力,教育应当适应人的先天本性的发展。他说:“青年一代作为自然的产物,仍在创造发展过程中,其本身是非常好的,同时,我们也应适应他的情境、性向和能力。”[19]此外,福禄培尔还认为,人和自然界都受同一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就是上帝的神圣法则,因此,应该把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比较,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他说:“我们对待自然界事物往往遵循了正确的道路,但在对人当中,却不免走入歧途。”[20]总之,教育应坚持“被动的和顺应的”原则,按照儿童的天性进行自然的教育。福禄培尔提出,儿童生来就具有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其中,活动的本能最为重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为创造的本能。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顺应其本能,不可压抑其本能,如此才能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二)人的“自动”发展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由于世间万物都是神创意志的体现,因此人的发展也是“神本源”的发展,是一种“自动”的发展。他说:“上帝既不灌输,也不嫁接。他使最低微、最不完善的事物在不断地上升的系列中成长,并且依照永恒的、以自我为基础的、自我发展的法则成长。”[21]这种自动发展是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两个阶段实现的。所谓内部表现于外部,即人的内部需要通过外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外部表现于内部,即人对外部事物积极认知,从而使外部事物转化为内部的组成部分。既然人的发展是一个自动发展的过程,即人的内部力量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应受到外在的压抑和限制。那些强制性的命令和训练,只会使儿童的发展走入歧途。这一原则的提出,尽管带有比较浓重的神学色彩,但对于摆脱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自然儿童”出发,经过“人类儿童”而后成长为“神的儿童”,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他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婴儿期,此期儿童的内部本能由睡眠向觉醒过渡,教育应遵循儿童本性,让他们自由地运用体力和能力,发展外部器官,从外界吸收多种多样的信息;第二,幼儿期,此期儿童的内部本能逐渐觉醒,教育应通过游戏、说话等活动实现“内部表现于外部”;第三,少年期,此期儿童的重点活动是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使“外部表现于内部”,由此实现学生的“自动”发展。福禄培尔相信,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教育都不能采取命令、灌输的方式迫使儿童服从和静听,都应该努力唤起他们的情感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论学前幼儿教育
在福禄培尔看来,幼儿期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儿童以后的一切发展“主要取决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如果儿童未来生活之树的胚芽在这个时期受到损害,那么他需要以极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福禄培尔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教育,认为幼儿期的感觉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通常在三岁左右进入幼儿期,从这时起,儿童的自我活动逐渐向外部表现其内在本性,一些最基本的本能开始觉醒,并遵循自然法则逐渐发展。儿童通过观察并与周围的人和事物接触以及游戏等活动获得经验和体验,并试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时期母亲可以让儿童背儿歌、小诗或讲自己的所见所闻等,借以发展其语言。但有许多母亲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此福禄培尔号召为3~7岁的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以便协助家庭更好地教育孩子。他把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
(一)幼儿园的课程设置
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养成儿童在同伴中集体生活的习惯;养成他们守秩序和初步自我照料的习惯;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活动完成的,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以游戏和活动为基本特征。具体来说,福禄培尔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幼儿园课程大纲:
宗教教育,旨在从儿童早期开始就培养其宗教的情操;
体育卫生,旨在锻炼儿童强健的体魄,同时也传授卫生常识,养成卫生习惯;
语言练习,强调在自然观察和生活经验的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方法进行语言练习;
背诗和唱歌,旨在进行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
故事与童话,旨在为儿童树立榜样并帮助他们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文法与写字,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初步的识字教育和思维训练;
数与形,旨在从数目和形状入手,启迪儿童认识自然,由具体逐步转向抽象;
自然科学常识,主要是让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生活环境;
图画与颜色辨别,旨在发挥儿童的自我表现和创造,培养儿童调和之感;
手工操作,旨在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进行感官训练并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
游戏,旨在通过喜悦、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作用于人和物,培养其稳定耐心的人格和主动参与生活的习惯;
散步与短距离的旅行,以此活跃儿童身心并缩短师生距离。
(二)幼儿教育的方法
福禄培尔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儿童活动的特点,因此也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是人在早期发展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会给儿童带来欢乐、自由、满足感。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体力、智能和品德最能获得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最能得到表现。具体来说,儿童在游戏中对物体产生了动作,因而也就对人产生了合作与沟通的需要;儿童在游戏中自定内容范围和行动步骤,因而也就产生了深切的自由之感;儿童在游戏中要接受活动规则的制约,因而也就发展了责任感和义务感……总之,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因此,福禄培尔呼吁父母们行动起来,致力于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并指导他们的游戏。
福禄培尔把游戏分为三类:一是身体的游戏。这类游戏既可以是作为力量和灵活性的练习,也可以是内在的生活勇气和生活乐趣的表达。二是感官的游戏。包括听觉的游戏(如捉迷藏)和视觉的游戏(如辨别色彩)等。三是精神的游戏。主要是为了训练幼儿的思考和判断。为了系统地组织儿童的游戏,福禄培尔发展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的不可分割的游戏体系。根据他的设想,这个游戏体系应适合于逐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体力,同时使儿童认识生活的发展规律。
(三)恩物
福禄培尔主张教育从一开始就应为儿童提供全面而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当是系统的、渐进的、统一的。为此,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供儿童活动时使用的教学用具,并称之为“恩物”,意指它们是上帝的恩赐。恩物共有20种:①由6种不同颜色的柔软圆球构成的六色球,球上各系着一根线,可以提着做各种动作;②“三体”,即木制的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直径和高度都是6cm,旨在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形体,发挥其想象力;③由8块立方体小积木合起来的边长为6cm的大立方体,旨在帮助儿童认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并培养其创造力;④由8块长方体小积木合起来的边长为6cm的大立方体;⑤由27块立方体小积木合成的边长为9cm的大立方体,其中3块小立方体各分为二成为6个三角体,另3块各分为四成为12个小三角体;⑥由36块小积木合成的边长为9cm的大立方体,其中18块为小长方体,12块为四角体,6块为方柱体;⑦由薄板做成的色板,形状包括正方形和各种三角形;⑧长短不一的五组小细棍,每组12支,可交织成各种形状;⑨小铜环,包括数量一次增多的全环、半环、四分之一环和八分之一环等;⑩可以代表点的豆粒或小石头等;(11)刺纸,即用针刺小孔于纸面,表示一定物体的形状;(12)缝纸,即用彩线缝联刺在硬纸上的小孔,构成一定物体的形状;(13)画点;(14)剪纸;(15)贴纸;(16)编纸;(17)组纸;(18)折纸;(19)豆细工,即用细竹条将水泡过的豆粒串成一定形状;(20)黏土细工等。前10种恩物是供儿童游戏用的,经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步认识体、面、线、点,从具体到抽象;后10种恩物是供儿童进行手工作业时用的,儿童的认识经历了从点、线、面发展到体的过程[22]。
使用恩物引起儿童自动的活动,这是福禄培尔首创的幼儿教育方法。“恩物”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其一,能够启发儿童认识各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其二,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具有循序渐进性;其三,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不过,“恩物”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恩物”体系的建立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必须通过学习“恩物”,才能理解宇宙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才能认识宇宙所固有的神的本源。其次,“恩物”有限制儿童创造性的一面。福禄培尔力图用“恩物”来代替儿童与周围生活的直接接触,把儿童的兴趣局限在给他们指定的那些教学用品的范围内,这就同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愿望发生了矛盾。
继“恩物”之后,福禄培尔又为儿童创制了积木玩具,这种发展儿童联想力的玩具自福禄培尔时代以后成了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此外,福禄培尔还为儿童设计了各种制作活动——“作业”。他为儿童设计和提供了许多作业材料和方法,让儿童用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这些作业可以扩大儿童的眼界,引起儿童进行控制、修改和创造的活动,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但是,福禄培尔要求儿童按照教养员的指示去做游戏,要求儿童重复教养员对他们所演示的内容,这种教学带有较大的机械性,不利于发展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福禄培尔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幼儿园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因而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理论开始从教育理论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所开创的幼儿教育方法体系经过实践验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被西方各国的幼儿园广泛借鉴,影响深远。当然,应当指出,福禄培尔是从唯心主义哲学观、宗教观和泛神论出发讨论教育问题的,因此他的教育理论难以避免地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