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当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日本还处于封建军事统治的强盛时期。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德川氏专政国家,日本开始了长达260余年的江户时期或称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此期间,德川家族建立的幕府掌控着国家大权,天皇完全处于幕府的控制之下。1868年,以中下级武士和封建主为代表的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政权,成立了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政府。自此,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阶段。
一、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教育
明治维新前,日本的教育可以划分为幕府教育、藩国教育和民众教育三个部分,与此相对应,逐渐发展起三类主要的教育机构。
第一,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主要有昌平坂学问所、和学讲习所、开成所、医学所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631年成立的昌平坂学问所,它是当时最重要的儒学传播中心和教育中心。和学讲习所是传授日本国学的中心。开成所是传授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和西方语言的中心。医学所主要教授荷兰医学。
第二,藩学。日本的封建主称“大名”,其领地称为“藩”。藩学以培养藩国的武士为目的,教授汉学书籍和习武。
第三,民众教育机构。包括寺子屋、乡学、私塾等学校,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以平民子弟最多,主要学习读、写及一些实用常识。寺子屋最初设于寺院,由僧侣主持,就读者称寺子。乡学分为两类,一类为藩主支系或家臣子弟而设,教育程度略逊于藩学;一类为平民子弟设立,条件简陋,类似于寺子屋。
前两类学校招收的学生仅限于上层社会的男子,目标是培养幕府统治所需要的人,封建等级色彩鲜明。封建社会末期,间或有藩学准许平民子弟旁听。到明治维新前夕,有的藩还向平民打开了藩学的大门。在授课内容方面,幕府直辖学校和藩学主要学习儒学、佛学、兰学[3]、国学。19世纪上半叶,逐渐增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医学、航海、军事技术等课程。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
(一)教育领导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文部省作为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机关。1872年,文部省颁布了明治政府的重要教育立法——《学制令》。该法令规定,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下,全国设立八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各设一所小学。这种中央集权制的教育领导体制来自于法国,而单轨制的设想则来源于美国。
1879年,为了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明治政府颁布《教育令》,废除大学区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教育令》是日本参照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第二次尝试。该法令强调地方分权和教育自由化,很快遭到多方面的反对。于是,明治政府在1880年修改《教育令》,恢复实施大学区制,重新强调中央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控制。由此,日本的教育日益趋于国家化,文部省统辖全国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由政府拨给,课程和教科书都须经文部省审批。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牢牢控制教学内容的思想方向,也就是控制人才的培养方向。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初等教育
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规定,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8年制小学。小学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学制各为4年;儿童6岁入学,接受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上述规定反映了日本教育改革的决心,但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财政困难、百业待举,普及八年的初等教育显然脱离了本国实际,过于理想化。捣毁学校、殴打教师等反对义务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鉴于此,1879年的《教育令》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为4年。
1885年,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开始了日本新的教育改革。他接受了德国国家主义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维护君主立宪制,并主持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的奠基人。1886年颁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学制为8年,分两段实施。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对6~14岁的学龄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后4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开设修身、读书、作文和写字等基本课程。
《小学校令》在1890年和1907年进行了两次修改,最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6年,学校费用主要由社会筹集和国家财政支持,尽量少收或不收学费。此后,日本学龄儿童入学率逐年上升,基本上实现了明治初年提出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中等教育
为了改变中等教育发展迟缓的状况,日本政府于1886年颁布了《中学校令》,规定将中学学制延长至7年,分为五、二两段。五年制阶段称为“寻常中学”,由地方设置并管理,每府县设立一所,属于普通教育学校。寻常中学开设的课程有修身(或伦理)、国语及汉文、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农业知识、一外(英语)、二外(德语或法语)、图画、唱歌及体操等,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二年制阶段称为“高等中学”,全国设立五所,属于大学预科性质,由文部大臣直接管辖。高等中学实施分科教育,一般有文、法、理、医学、农业等科,具体的课程设置也因科而异。1894年,高等中学改名为高等学校,专业分科教育性质更加突显。在高等学校中单独分设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大学预科,名门巨富子弟经由这里进入东京大学等名校,进而被造就为政界、财界的高级官员。由此可见,日本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同样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
此外,日本的职业教育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实业补习学校、实业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不断涌现出来。1893年的《实业补习学校令》和1899年的《实业学校令》颁布后,日本中等教育结构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实业学校分类更为精细,工、农、商、水产、商船等所有技术领域都建立了专门的实业学校,对日本在短期内跃升为世界经济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高等教育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1877年,在幕府时期东京开成所和医学所的基础上创办了东京大学。至1885年,东京大学已发展成为文、法、理、工、医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共有学生一千多名,日本当时的高级人才几乎皆出于此。1886年颁布实施的《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更名为帝国大学,效法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并举的经验,下设大学院及分科大学。大学院侧重于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则侧重于专门知识传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本政府相继成立了京都、东北、九州、北海道等帝国大学,原帝国大学改名为东京帝国大学。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私立大学,颇具影响力,培养了很多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著名的如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明治大学、政法大学等。此外,日本各地方还创办了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分别培养各种科技专门人才。
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使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为日本近代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到1905年,日本已建成各类大学84所;到1910年,日本每一万人中有大学生9.7人,这个比例仅次于美德两国。
(五)师范教育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在优先发展初等教育的同时,也把开办师范学校、培训小学师资的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1872年,首先开办了东京师范学校;1874年,每个大学区均设一所师范学校,全国共有7所。另外,各地方还设立师资训练中心。同年,出现了女子师范学校。尽管如此,明治之初的10年内,教师仍然供不应求。
1886年颁布的《师范学校令》确定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级。寻常师范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培养公立小学教师和领导;规定每个府县设立一所,经费由地方筹措。高等师范学校是中等教育学校,招收寻常师范学校毕业生;最初只在东京设立一所,为寻常师范学校和各类中学培养教师和领导,经费由国库统一拨给。师范生一律公费,享受助学金,实行寄宿制;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选择学科,接受兵营式训练与管理,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此外,还规定了师范学校学生定员,即在各地儿童数的基础上算出班级数,再由教师平均服务年数算出每年的教师需求数,以此来规定师范学校的学生人数。这种严密的培养计划,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师资的需求问题。
1897年公布的《师范教育令》撤销了之前的《师范学校令》,进一步规定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的相关制度。
日本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在经济落后条件下优先发展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在近代资本主义竞争中开创了“教育先行”的成功经验。日本采取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发展策略、学习外国经验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技内容等做法都值得今人深思和借鉴。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年,《初等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A.1869 B.1870 C.1871 D.1872
2.在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久的( )规定,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免费的、普及的。
A.《初等教育法》 B.《基佐教育法》
C.《费里教育法》 D.《中等教育法》
3.以( )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教育模式对欧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波恩 B.柏林 C.慕尼黑 D.布莱斯劳
4.1755年在( )倡议下成立了莫斯科大学,它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A.彼得一世 B.东正教会
C.罗蒙诺索夫 D.莫斯科公国
二、简答题
1.简述19世纪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2.简述《费里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试述19世纪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的基本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在处理科学研究和行政两方面享有完全的自由。大学教师自由讲课和从事科研,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和钻研方向;学校聘用了很多学有专长的理论家、科学家。黑格尔、谢林、爱因斯坦等都曾在这里任教;学校还创建了各种实验室、研究所,学术活跃,培养了很多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有16名科学家在柏林大学任教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从这段历史事实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大学人借鉴?
【拓展阅读书目】
1.[美]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 “神圣同盟”是指1815年9月26日俄、奥、普三国皇帝联合发表的一份宣言。宣言指出,根据《圣经》所说,所有人都是兄弟,应该联合起来,结成兄弟关系,互相提供金钱、军事和物质援助。
[2] 根据《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依据本州议员人数获得联邦政府拨赠的土地(标准为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各州利用赠地收入开办“赠地学院”(又称“农业与工艺学院”,简称“农工学院”)。
[3] 明治维新前,日本只通过与荷兰的交往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并将它称为“兰学”。兰学最初包括西方的医学、理化知识及枪炮制造方法,后来发展为资产阶级哲学和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