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塞罗、昆体良、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1 / 1)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古希腊教育家总是从人的本质高度来谈论教育不同,无论是共和时期的西塞罗,还是帝国时期的昆体良与奥古斯丁,他们教育思想的提出都是针对教育的现实意义来进行思考。本节主要通过分析西塞罗、昆体良和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来认识古罗马不同时期教育传承与变革的特点。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罗马教育的希腊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罗马教育界,希腊教育思想对罗马的传统教育冲击很大,引发了大量坚信罗马教育传统学者的危机感。许多教育家反对教育希腊化,甚至元老院中的一些元老都主张用政治的力量来保障罗马的传统教育,驱逐希腊的教师和学校。这时的西塞罗已经通过其政治才华被推举为执政官,进入元老院。在元老院中,他努力改变人们将希腊文化与罗马传统对立起来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活动推动希腊教育与罗马传统教育相融合。最终,为罗马教育传统与希腊教育思想的结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西塞罗看来,罗马的教育传统在于把公民既培养成一个踏实耕耘的农民,又可以成为一名勇敢善战的士兵。这种教育已经不适应罗马共和国民主政治的需要。随着共和国的发展,罗马需要大量了解民主政治、能够在元老院中获得支持、善于管理的政治家。希腊教育中,接受过雄辩术、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门类教育的演说家正是罗马共和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希腊雄辩术的教育模式正是罗马所需要的。此外,西塞罗也指出罗马的教育传统也不应该被抛弃,希腊教育所追求的哲学王的培养并不是罗马人所追求的。罗马人需要的是知识全面,善于管理的实干家、政治家,而不是希腊人所追求的将哲学作为最高目标的完美的人。希腊所创造的哲学、雄辩术等教育门类只是实现培养罗马人才的手段而非目的。西塞罗在教育领域并不是希腊哲人似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重视政治效力的实用主义者。西塞罗所倡导的罗马教育传统与希腊教育的融合有力地推动了罗马教育发展进步。

在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西塞罗在他的著作《论雄辩家》中有着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成为雄辩家首先要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思维反应灵敏、敏捷的口才、清晰的嗓音与匀称的体态。缺乏自然的天赋很难成为雄辩家。除天赋外,想成为雄辩家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想在元老院或公共场合进行演讲并受到人民的支持,就需要学习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逻辑、修辞、音乐、几何、政治、法律等相关知识。在教育方式方面,他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从实践中来,雄辩家的课堂应该是以通过不断实际演练来达到融会知识和演讲技巧而得以实现的。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95)是罗马帝国早期的教育家,凭借优秀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修辞学研究在罗马的教育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教育思想领域,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共和国时期主要的教育思想,在雄辩术、学校教育、教师与教法等领域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教育观念,成为诸多近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流。

(一)论教育目的

昆体良继承了共和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潮流,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雄辩家。在教育载体方面,昆体良进一步提出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学校教育要优于罗马传统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会对儿童产生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娇惯溺爱、放纵不管的家长往往培养出离群索居、夜郎自大、卑鄙无耻、道德败坏的年轻人;为此,他继续指出青年人只有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才能在磨砺中培养出才华横溢、沉稳、具有美德的完美雄辩家。

(二)论教育方法

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理念。他主张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教师对全班进行教学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个体。这种模式一方面节省教师大量的精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有利于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其次,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指出一个雄辩家的成功要依赖于天赋与后天的教育,受教育者的天赋不同就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可以使性格各异的学生获得各自喜欢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具有不同天赋的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再次,他明确反对体罚学生以及给予学生过度的负担,使其劳累不堪。他认为无论是体罚或是过度劳累都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痛苦,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此外,昆体良还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他认为提问与解答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善于回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解惑;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加强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发现问题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代表着罗马教育的最高峰,同时,他的分班教学等教育理念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成为影响西方近代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三、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是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基督教思想与神学理论的系统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开启基督教教育思想的代表性人物,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的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观念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传统存在本质的不同。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是世俗教育,教育的目的直接指向现世人的世俗价值、政治和文化的追求。基督教的教育则是指向信仰,教育的目的则是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信徒。奥古斯丁是最早系统的论述基督教教育思想特点的学者之一。

在教育目的方面,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指导信徒更好地理解上帝并为上帝服务。他在《忏悔录》中曾写道:“主,你是我的王,我的天主,请容许我将幼时所获得的有用知识为你服务,说话、书写、阅读、计算都为你服务。”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上帝,那么人接受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认识至善、至美、至真的上帝。同时,接受教会传授的相关知识是保障教徒精神生活、纯洁信仰从而获得解脱和救赎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内容方面,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教育的教材就是《圣经》,一切教育的内容都要围绕《圣经》展开,学习和明晰教义是教徒的必修内容。奥古斯丁生活于罗马帝国晚期,年轻时也曾接受过罗马世俗学校体系的教育,因此,他并不反对世俗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学习文法和修辞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虔诚的信徒还可以学习哲学、算术、几何、音乐等知识,这些知识将成为学习《圣经》和基督教教义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奥古斯丁的教育观念中,道德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奥古斯丁看来,宗教道德是信徒生活的行为规范,也是保持信仰纯洁最终获得救赎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要担负起教化信徒理解并遵守基督教道德的重要责任。《圣经》中所指出的成为义人、禁欲、善、爱人、严谨、服从、虔信等品质必须在教育中得以实现。

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开端。古希腊罗马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最先提出了人类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基本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来源于当时的社会传统。因此,深入了解希腊罗马的民主制政治、哲学、宗教信仰将成为进一步理解古典时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三艺”由( )所创立。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的是( )。

A.智育 B.德育 C.劳动教育 D.军事体育

3.《论演说家的培养》是( )的教育著作。

A.西塞罗 B.奥古斯丁 C.昆体良

二、简答题

1.简述雅典的教育特点。

2.简述古希腊教育对罗马教育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论述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2.论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四、材料分析题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过的知识,论述斯巴达不同阶层的教育特点。

在斯巴达城邦中,居民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居民是拥有公民权的斯巴达公民,是城邦的统治者和军队的来源。第二部分居民是生活在斯巴达境内的不享有公民权利的自由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活动。第三部分居民是斯巴达人征服其他地区所捕获的奴隶,这些奴隶被统称为希洛人。

【拓展阅读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意]利贝拉蒂、波旁:《古罗马——一个曾经统治世界的文明》,方春晖、张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