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文明发源于意大利半岛,其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政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共和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和帝国时期(公元前1—5世纪)。从罗马教育发展史角度来看,王政时期罗马形成其独特的教育传统,共和时期是罗马教育的希腊化时代,帝国时期则是罗马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衰落时期。本节主要内容在于介绍三个不同时期罗马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王政时期的教育传统
生活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罗马人在王政时代只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农业邦国。当时,罗马人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父母成为罗马公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家庭之中,父母教会孩子农耕的基本技能,另外,还要教会孩子了解罗马人的性格和传统。忠诚、勇敢、坚忍不拔、务实、诚实、信仰虔诚等价值都成为罗马人的教育中所重视的内容。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罗马城邦中的贵族与平民共同推翻了王权的统治,建立了以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共和制度,并制订了《十二铜表法》,开始依靠民主制和法律来统治国家。共和时代的到来,提高了罗马公民的生产积极性,罗马因民主制度逐渐壮大起来,并开始对外扩张。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其民主政体和法律统治逐渐成为意大利半岛各地的统治习惯。不断的对外战争和领土管理范围的扩大使罗马人开始认识到武力和法律的重要意义。共和国扩张时期的罗马教育的主要载体仍然是家庭教育,与王政时期不同的是,教育中加大了对角力、骑马、武器等战争技能的训练,以及对法律的研习。
二、共和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将整个环地中海地区都并入罗马共和国的版图。罗马人征服希腊半岛成为罗马教育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罗马人在政治上征服了整个希腊的同时,希腊则在文化上征服了整个罗马。
随着希腊并入罗马版图,大量的希腊学术书籍和艺术品涌入罗马,这些文化作品以及哲学成果深深地吸引了罗马学者。在教育领域,大批希腊学者进入意大利半岛开始依据希腊的教育传统,在共和国境内开办私人性质的学园,吸引了大批的罗马公民求学。在关于是否接受希腊文化的问题上,罗马的文化精英之间曾经发生过冲突。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探讨,罗马人普遍接受了希腊文化模式,并推动了拉丁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融合,罗马的教育开始了一场希腊化过程。
在教育领域,罗马人接受了诸多希腊人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希腊人关于学校体制的构想。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由私人创办的小学、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这三种学校体系在其产生之初是各自发展没有任何联系的。但随着罗马人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总结,这三类学校逐渐相互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一)小学
罗马的小学被称作卢达斯(ludus)。一般是由私人创办的,由租用来的简易房屋或神庙的房产作为教室,设施十分简陋。罗马的小学接收7~12岁的儿童进行教育,教授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算术以及背诵罗马的道德格言和《十二铜表法》。当时的小学教师大多是由奴隶或地位低下的自由人来担任,收入微薄。在小学中学习的学生多是平民子弟。这时的贵族子弟多因袭罗马的传统,在家中邀请家庭教师来给予指导。
(二)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是12~16岁罗马青年的主要启蒙场所。文法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教授基本语言技能的学校。在罗马,最早的文法学校都是由希腊人开办的,以教授希腊语的文字和语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后,随着罗马拉丁语在大量借鉴希腊语词汇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之上逐渐成熟起来。各类文法学校也开始教授拉丁语文法。在文法学校中,学生被指导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了解词汇与语法,同时也了解希腊和罗马著作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学的基础知识。文法学校一般收费较高,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较好,对学生管理十分严格。到文法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罗马贵族或比较富裕的罗马公民。
(三)修辞学校
修辞学校是罗马教育中最高等级的学校,是专门为培养罗马政治家开办的专业学校。在文法学校毕业的有志投身于罗马政治之中的青年,都可以通过缴纳巨额学费进入修辞学校学习。修辞学校一般学制4~5年,主要学习修辞学和雄辩术。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参照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在修辞学校中,学生要广泛涉猎修辞学、雄辩术、哲学、历史、政治学、伦理学、地理、音乐、法律、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师会定期拟定题目,由学员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分别进行演讲,并在学员之间开展辩论。实践性的教学成为修辞学校的主要教学方法。
除上述三种学校体系之外,共和时期的罗马还存在着多种专业性学校,如法律学校、医学学校、建筑学校等。这些学校数量和规模都很小,教师由实际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担任,多采取学徒制。学生成为教师的学徒,在学成之后就可以协助教师开始进行正式的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学校成为共和国教育主体之外的有效补充。
三、帝国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超越元老院的统治权力在罗马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帝国时期的罗马统治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历代皇帝都在追求加强自己的权威。帝国早期的几位皇帝看到了教育对于控制公民思想和为国家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做出了大力兴办教育和教育国有化的决定。
(一)雄辩术的衰落
到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已经拥有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较为健全的全国性的教育体制。这一体制继承了共和国时期的学校形式,将小学、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组成前后相接的学校体系。国家为学校提供经费、教师薪水,同时国家可以制定所有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内容,监督其教学状况。在帝国时期,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与共和国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帝国的政治已经不需要共和制度下通过元老院中的辩护来做出决策,因此,雄辩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罗马的各级学校中,拉丁语成为文法课程和修辞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希腊语被排除在学校课程之外。修辞学校逐渐演变为培养能够撰写言辞优美公文的官吏的场所。
(二)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是罗马帝国教育发展史中又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发源于希伯来地区。当时基督教所信仰的救赎观念、博爱观念、平等观念以及对上帝和天堂的信仰征服了3世纪危机中的广大罗马平民和奴隶。此后,罗马帝国的皇帝甚至认定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使得基督教的信仰和思想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版图内传播开来,深刻地影响了4世纪以后西方文化的发展。基督教对教育的影响在罗马帝国教育发展史中并不是一个亮点,但却成为影响后来欧洲文明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的教育活动只在信众中进行。教会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宗教目的,并不指向世俗教育。基督教的教育一般在信众的家中或在教堂中进行。教授的内容主要包括讲解圣经内容,各种基督教的圣礼和教义、诸多圣徒的事迹和道德规范等。
公元2~5世纪是基督教早期神学理论逐渐发展形成的阶段。教会学者运用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内涵、神的基本性质、教会的基本责任等。这些神学和哲学观点被称为教父哲学。教会则定期将教父们的神学成果编辑成教义问答,并将优秀的神职人员选出接受神学和哲学的教育,同时,为了更好的阐释神学理论,教会还会教授高级神职人员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门类的知识。这种教会内部的教育为此后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