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并著有《韩昌黎集》。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在此期间他提出并践行了不少教育主张,由于“韩门弟子”众多,他的思想在唐代有很大影响。
一、韩愈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作用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之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之性的人,七情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之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但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二)教育目的与道统论
关于教育的目的,韩愈要求教育要“明先王之教”,使人们明白“学所以为道”。这里的“道”主要就是儒家的“三纲”“六纪”之说以及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仁义之道。韩愈之所以推行儒家之“道”,是与其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的。韩愈希望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实现人人安身立命,报效家国的积极的现世社会。因此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礼法、继传统几个要点。忠君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继传统都是培养实行忠君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道”也是韩愈思想的最高范畴,其内涵是以封建仁义道德法则为中心的客体精神,这亦为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进而强调道德自律的理学教育思想做了理论准备。为此,他在《原道》中提出道统论,认为“先王之道”从尧开始,代代相传,直至孔孟,从不间断。但孟子死后,道“不得传焉”,并决心以弘儒道为己任:“使其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这一学说在形式上是对佛教传法世系祖传说的模仿,但目的是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与佛老相抗衡,为把韩愈自己说成是儒家旗手资格提供依据。在这里,韩愈表达了肩负起卫道重任,与佛老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二、关于教学和学习思想
(一)业精于勤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做到口勤:“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脑勤:“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勤奋学习,长年不懈,才能获得知识。
(二)博精结合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还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韩愈强调博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兼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又要求精约,“提其要”、“钩其玄”,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博与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他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要求学习者做到博约结合,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三)学习与创造结合
韩愈认为学习古人,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要独立思考,不能尽信书本。主张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自树立,不因循”,“不与世沉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三、《师说》论教师
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唐代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师道之不闻也久矣”,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当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时,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做《师说》一文,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柳宗元评论说:在“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身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4]。
(一)教师的作用
韩愈从历史的经验中提炼出一个结论“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诲和指导,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有才智的人。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谁能无惑?如果“惑”而不从师,那才是“惑”呢。在这里他通过肯定学习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任务
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之道;所谓“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的经典,泛指文化知识;所谓“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三项任务中,“传道”处于首位,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传道”这个根本。“传道”是目的,“授业”和“解惑”是“传道”的过程和手段。所以,“授业”和“解惑”时要结合“传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三)择师的标准
韩愈主张不管出身、门第、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并且合乎儒道,就可以为人师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也是择师的首要标准。从师是为了学道,谁有“道”,谁就有资格为师。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中唐以后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师生关系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两者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富有创见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唐朝科举生源中,在官学中通过了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 )。
A.乡贡 B.生徒 C.举人 D.进士
3.“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4.以下唐朝的学校中,不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是( )。
A.太学 B.四门学 C.律学 D.医学
5.韩愈的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
A.读书理论 B.家教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二、简答题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简述隋唐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3.简述韩愈的“性三品”论。
三、论述题
1.评析韩愈《师说》中关于教师的论述。
2.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
根据下述材料,分析韩愈对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和在当时的意义。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韩愈《原性》
【拓展阅读书目】
1.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3.冯克诚:《隋唐儒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
[1] 《册府元龟》卷五十。
[2] 《全唐文·禁僧道毁谤制》。
[3] 《新唐书·选举志上》。
[4]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