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因此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特殊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处于低下水平,特殊教育教师数量的稀缺和质量的低下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因素。《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通过采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激励为杠杆来撬起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支点,从而提升其队伍整体质量。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概况如表5.2-31所示:
表5.2-31 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我国在2010年共计有3.965万特殊教育教师。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教师占2.866万人,占整体的比例为72.3%,说明女性占据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比例;从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来看,大约有2.21万人(整体的55.7%)的教师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从学历层次来看,约89.5%的教师拥有专科及以上层次的学历(见表5.2-32)。
表5.2-32 特殊教育教师数量和学历结构的现状及其目标预测[4] 单位:万人
续表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以及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调查结果可知,我国特殊学龄儿童的数量达到千万水平,但是我国特殊教师队伍总数仅为3.965万人,粗略估算,生师比远远大于100∶1。此外,从我国特殊人群所受教育的层次来说,其水平依然处于较低水平。最近一次于2006年进行的全国残疾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共有残疾人口829 6万人,但是目前我国特殊人群接受教育的比例和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6岁及以上的残疾人中,超过四成的残疾人不识字,近半数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小学及初中。只有少部分残疾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具有高中学历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为3.77%,具有中专学历的为1.21%,而具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残疾人比例之和仅为1.15%。学龄残疾人口的教育以及成年残疾人口的教育均体现了巨大的需求。就教育部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如表3.2-33所示:
表5.2-33 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处于低水平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特殊群体对于教育的需求,特殊学校和特殊教育师资都显不足,而实施随班就读政策的普通学校也缺乏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其普通教师也缺乏特殊教育素养,因此在供求总量上长期存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学历层次虽有提升,但其学历专业以非特殊教育专业为主[5],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且在职学历教育也多接受的是普通教育领域的专业教育;再者,其培养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培养规模和学历层显著大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的情况相当,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供给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失衡(见表5.2-34)。
表5.2-34 2009年我国不同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及学历层次 单位:万人
因此,要逐步达到2020年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纲要目标,必须要重建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体系。首先要提升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院校的办学水平,重点支持高等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建设,保持和提升其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如可以在师范大学开展“4+2”等多种形式的硕士层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同时扩大其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循环培训的方式,不断补充现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初始学历为非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改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现状。
其次教师教育院校要重点建设特殊教育素养课程,从而为“随班就读”政策在普通中小学落实提供前提基础。建议将特殊教育素养课程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部分,其课程内容主要针对目前随班就读政策中在普通学校就读的中轻度智障、听障、及其他特殊需要儿童。
在未来特殊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上,有必要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中期(2013—2015年)和长期(2016—2020年)时间段来确定调整措施。
(1)东部地区调整策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综合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控制中专及以下院校的招生规模,保持专科层次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通过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周期性专业发展培训的形式,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见表5.2-35)。
表5.2-35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及学历层次 单位:万人
续表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东部地区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体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鼓励具有特殊教育办学传统的综合大学继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中,通过增设面试的形式选拔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男生进入到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专业中,此外在不影响公平性的前提下,以宣传和政策吸引的方式鼓励优秀男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以调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性别失衡问题;逐年减少中师院校的培养规模,终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这些院校可以通过挂靠、转型或升格的方式,在通过国家考核与认证的基础上,在专科及以上层次继续培养特殊教育教师;逐年增加本科层次的培养规模,尝试探索在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新增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专业;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借助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政策,对特殊教育在职教师进行周期性专业发展培训,逐步提升初始学历为非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性。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东部地区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其他综合大学与培养;研究多样化的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宣传、招生、转专业等机制,进一步吸引更多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男生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以加快解决特殊教育队伍中性别失衡的问题;中职中专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保持专科层次的培养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探索“4+2”等多种模式的特殊教师培养模式;继续保证特殊教育专业的数量和培养规模,加强对在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逐步提升东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2)中部地区调整策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综合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保持中专及以下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专科层次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探索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并试点开设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见表5.2-36)。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中部地区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体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鼓励综合大学参与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中来,在特殊教育师资紧缺的省份,支持在该省内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中新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中,通过增设面试的形式选拔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男生进入到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专业中,此外在不影响公平性的前提下,以宣传和政策吸引的方式鼓励优秀男生报告特殊教育专业,以调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性别失衡问题;保持中专及以下院校的招生规模,并逐渐通过升格、挂靠等形式,提升该层次的招生规模,加大专科层次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探索“4+2”等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并试点开设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通过培养定向、保障教师工资、加大荣誉表彰力度等手段,稳定现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到中部地区,尤其是到县镇任教。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中部地区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其他综合大学参与培养;研究多样化的特殊教育专业招生宣传、招生、转专业等机制,进一步吸引更多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男生就读特殊教育专业,以加快解决特殊教育队伍中性别失衡的问题;逐步缩减中职中专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对具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优良传统的中师院校通过进行升格或挂靠的方式,提升其办学层次使其继续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保持专科层次的培养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进一步实施“4+2”等多种模式的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师培养模式,并逐年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通过培养定向、保障教师工资、加大荣誉表彰力度等手段,稳定现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到中部地区,尤其是到县镇任教。
表5.2-36 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及学历层次 单位:万人
续表
(3)西部地区调整策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综合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保持中专院校的招生规模,加大专科层次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并试点开设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见表5.2-37)。
中期调整策略:在2013—2015年间,西部地区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体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鼓励综合大学参与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中来,在特殊教育师资紧缺的省份,支持在该省内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中新增设特殊教育专业;保持中专及以下院校的招生规模,并逐渐通过升格、挂靠等形式,提升该层次的招生规模,加大专科层次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试点开设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通过培养定向、保障教师工资、加大荣誉表彰力度等手段,稳定现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到西部地区。
长期调整策略:在2016—2020年间,西部地区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主进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其他综合大学参与培养;逐步缩减中职中专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对具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优良传统的中师院校通过进行升格或挂靠的方式,提升其办学层次使其继续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保持专科层次的培养规模,逐年加大本科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并逐年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培养规模;通过培养定向、保障教师工资、加大荣誉表彰力度等手段,稳定现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到西部地区。
表5.2-37 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及学历层次 单位: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