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放性、灵活性和一体化(1 / 1)

若要实现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性、公平性和高效益性的价值诉求,培养出具专业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的教师,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和一体性的特征,以区别于传统的封闭的、僵化的和条块分割的教师教育体系。

(1)开放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及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与需求,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开放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成为一种常态,应对变革、主动创新、发动变革的能力成为知识经济中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看,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必须要面对未来开放,在院校布局及院校内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孕育处理不确定性和变革性的能量;在制度保障的设计上,则要在监控一系列标准的同时,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预留弹性空间。

②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面向市场开放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各类型院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及当地市场需求决定是否提供教师教育,并相应地利用校内资源调整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当然,受我国当前国情的影响,在该实行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的地方,政府仍然应该承担起责任,因而师范院校仍应为教师教育的主体。但受市场竞争的影响,综合院校也会加入教师教育培养。因而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内的教师教育院校机构,将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特征,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各种院校在满足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评估的基础上,可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如根据Boyer(1990)[3]四种学术分类,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侧重应用型学术和教学学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部属师范院校则可侧重探究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

此外,这种开放也体现在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合作模式上,可以综合院校独办师范院校,也可与师范院校合作,由综合院校提供通识类课程,师范院校提供专业性课程,双方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师范类院校也可并入综合性院校,成为下设的专业学院。此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部属师范院校的一些课程也可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开放,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最后,在院校内部的培养模式上也是开放的,各院校在各项标准的前提下,可以自主探索适应当地需求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满足核心专业课程的要求下开放其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③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滋养终身学习的开放的体系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则可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尤其是教师资格证制度,使这种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和必须,并能为个体提供方便、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渠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想从事教师职业,都可进入该体系学习;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想从所任教的学段转变为其他学段任教时,也可进入该体系学习并更新其教师资格证书;此外,该体系还可以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

④保障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运行的制度具开放性

在确保这一体系运行的一系列制度中,由于教师资格制度决定着怎样的人能够进入教师岗位,因而,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开放性设计来确保上述三点开放性的实现并保障教师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由教师资格制度的开放性决定的。教师资格证设计上,可对不同学段(如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学科加以区分;从时效上可分为临时及长期,如各地方有权根据教师需求,为符合专业标准要求但学历未达标的教师颁发临时教师资格证,而获得资格证的教师在临时证的有效期(如5年)内必须提升学历,并参加长期资格证书考试,以获得长期教师资格证;此外,区域上也可区分全国通行(如从经过国家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的机构毕业的教师)和仅适用于某地的教师资格证,两者间同样也可设立相互转化的条件。

(2)灵活性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在开放的同时,又是灵活的,也只有实现灵活性,才能降低开放性带来的各方交易成本。

①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能在继承传统(关注民族性)与发动变革、稳定与求变、一致与间断间保持较好的平衡

前文提及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面向未来开放,但在面向未来和变革的同时,也应继承好我们的优秀经验和传统文化。这一切除借助灵活的制度设计外,也有赖于通过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具开放灵活能力和精神的教师,进而培养出具开放灵活能力和精神的学生来实现。

②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内院校可灵活定位其培养目标及模式

除了我们所面对的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外,我国当前还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变化、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从而影响教师需求。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灵活性的重要体现即是该体系能够根据教师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这就进一步回应了前文提及的,在建立标准的基础上政府放权的重要性。各院校可以灵活地定位自己的学校,根据当地需求制定自己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弹性地制定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安排。而从院校内部教师教育治理结构和培养模式来看,学生在进入和转出教师教育培养轨道中是灵活开放的;不同学科资源间进行有效整合以用于教师教育。实际上,培养开放、灵活的心态和能力的教师最终有赖于体系的微观层面,即具体培养环节来落实。

③现代教师教育的灵活性有赖于管理体制的设计

上文所提及的各院校灵活定位和制定培养目标的实现实际上主要有赖于灵活的管理体制。现代化实际上是制度化和理性化的过程,其演变结果会如马克思·韦伯所言,人被困入“理性的牢笼”[4]中,缺乏灵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然而,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本身又意味着他们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不断自主批判和反思,自己创造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引领社会变革。这就是现代化建设中最吊诡和艰难的部分。也正是如此,哈贝马斯在一片“后现代已经到来”的呼声中仍然高喊“现代性不仅尚未完成”,而且“有待继续”,它是一个“未竟的工程”。[5]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设计保障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容纳冲突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应对转型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一般而言,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越强,就越能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6]也意味着该体制是开放灵活的。如前文在“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管理制度”中所论述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管理应在一系列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放权,以灵活应对地方和市场的需求。

灵活的管理体制最根本在于实行开放灵活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可谓是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运作的基础,在灵活、弹性的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引领下,教师教育体系自然会灵活。关于教师资格证的议题,前文的“开放性”中已有所论述,本处不赘述。

总的来说,提及开放性和灵活性,“灵活”是“开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灵活的体制机制,才能降低各方群体“开放”的成本,进而使真正的“开放”得以可能。

(3)一体化

世界各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终身学习及学习社会理念对人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向等一系列背景因素,都要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可具体理解为“教师教育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使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核心在于立足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服务。”[7]

①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体化

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根据的。因此,研究者必须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规律从整体上做出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判断,并对教师素质构成及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素质的发展及需求的动态特征做出描述,从而有侧重地设计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便各培养培训机构参考。

②培养培训目标、课程一体化

在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设计合理的培养、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发展的特征及需求设计课程内容,这些目标与课程必须既有明确的职前、前后阶段性分工,又有内在的连贯性和共通性。

③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协同性

虽然我国在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关系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其实,要求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通过审查考核促使教师教育机构间协调发展却是可行的。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需形成一套教师培养培训效果审查考核标准,针对培养阶段对促进教师素质发展方面的效果做出判断,从而使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秉承培养高质量的教师的目标,自觉高度关注同一个相互衔接的考核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或撤销其教师教育资格。

④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

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培养培训机构需要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促使师范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促进一线教师基于教育实践不断学习与发展自身的理论;二是教师教育机构与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合作,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渠道。三是教师教育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协同互助。

[1] Darling-Hammond,L.,& Bransford,J.Eds.(2005).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eacher Educatio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 朱旭东:《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1),8页。

[3] Boyer,E.(1990).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http://teachingphilosophyworkgroup.bgsu.wikispaces.net/file/view/BoyerScholarshipReconsidered.pdf/292010539/BoyerScholarshipReconsidered.pdf,最后登录时间:2012-03-19.

[4] Weber,M.(1994).Political Wri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68.

[5]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 瞿葆奎、郑金洲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49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