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或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摆正或放正对待他人的心态,即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对待人际交往以及交往的对象。那么,正确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呢?中国人提倡的是真诚待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需要的,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恐怕一个字最合适,真。要真心相见、真情相待、真言相劝、真行相助。而且这种“真”,是发乎内心、自然而然的,无做作之“秀”、无故显之“态”。就是说,要想获得人际和谐(真和),自己在情感上就得先是出自“真心”与“诚意”的。为什么在待人态度上要做到真诚待人呢?这是由于中国人多相信,只有自己先以诚待人,才能让别人也以诚待己。如孔子认为,待人要先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可以行礼,否则礼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甚可贱”[2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只不过是增添了他的虚伪罢了。《孟子·离娄上》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他认为,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是真实无欺的,对人也必须用“诚”去感动他们。杨中芳和彭泗清认为,在交往的初期,人际交往会继续以及人际关系会展开,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双方都基本“诚实”,愿意遵循每一个场合的游戏规则,不耍花样。[25]要做到真诚待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要做到真诚地对待他人,首先个体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因为,要想别人对你友爱,你首先就要对别人友爱。《说文解字》中:“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时所谓:“人,读如相人偶之人。”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谓:“人偶,犹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这是说,从字源看,“仁”是用来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只要有两个人,他们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关系;要想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相互亲爱、亲近。所以,“仁”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正如《孟子·离娄下》所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中有仁,就能爱人,能爱人,别人也能爱戴你;心中有了礼,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就能尊敬你。这告诉我们,爱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墨子·兼爱中》也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儒家认为,通过“仁爱”,社会最终会形成一种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仁爱和谐”。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提倡在待人的态度上要遵循友爱与互爱的原则。

由于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存在,儒家还要求将亲情之爱推广开来。《论语·学而》中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颜渊》中孔子答樊迟问仁的“爱人”,邢昺疏:“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者,言此泛爱济众,是仁道也。”《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对此观点大为赞赏,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爱人要扩展到对社会大众的仁爱情怀和博施济众的仁爱实践。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于是,中国人在待人态度上推崇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民胞物与”(《正蒙·乾称》)的境界:将每个人看作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将万事万物看作是自己的朋友与伙伴,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因此,现代社会提倡仁爱,应从“亲人之爱”“熟人之爱”做起,然后扩及“生人之爱”。卢梭说:“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的。我们所关心的对象同我们愈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则我们愈不害怕受个人利益的迷惑;我们愈是使这种利益普及于别人,它就愈是公正。”[26]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仁”指的是这样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亦即“以心换心”,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27]这也是因为,人活在世上很艰难,只有通过友爱、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我们才能使生命之光永不泯灭。这正如《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所说:“是故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水非水不行。”一个人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一匹马没有别的马一齐拉车,车辆就不能急趋。汉谚也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双拳不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单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等。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讲,仁爱,就是要牢记人际吸引的对等律。按现在的话来讲,大家都凭着一颗善良之心,心怀仁道情感,互敬互爱,这样人与人之间充满着诚挚友爱,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并不断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以礼待人,这样,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环,从而讲信修睦的高度文明、高度和谐的社会就会逐步实现。

(二)要学会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还强调宽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诚恳相待、互相谅解、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强调个体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来对待他人,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亦即“推己及人”。其中,前者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后者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作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忠恕是仁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仁的具体途径。

后儒进一步以忠恕之道为“絜矩之道”,如《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这正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这里是从肯定方面,即应该怎么做来强调忠恕之道的。孟子发挥孔子的话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尽心上》)朱熹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这是说只要努力地按照忠恕之道去做,凡事推己及人,就离仁道不远了。《礼记·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里的“絜矩”,朱熹注:“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就是说,“絜”指一种度量,“矩”是制作方形的量器,“絜矩”即引导、示范之意。这里是从否定方面,即从不应该做什么来强调忠恕之道的。而无论是肯定方面还是否定方面,都是以自己作为标准以达到爱己及人,以仁道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也说明,宽容是仁爱的应有之义,有宽容之心的人就能够与各种人都和谐相处。

按现代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学会宽以待人,换位思考,能够做到共情。这是因为,在与人相处中,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人们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同时,与人交往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以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尤其是要善于尊重另一个个体,善于与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人打交道,这样才能做到人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忠”与“恕”从观念层面上提供了有效地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底线伦理,是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

(三)待人要内外一致,表里如一

要维持长久的和谐人际关系,就要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玩弄权术与心计是欺瞒得了一时,欺瞒不了一世的,到头来损失会更为惨重。所谓待人要表里如一,就是指与人交往时要内外一致,不能人前搞一套,背后又搞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甚至采用厚黑的手法,打着尚“和”的名义欺骗他人上当。古语“两面三刀”就是比喻那些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做人与待人要表里如一,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做人要“直”,要有真性情,不能虚伪。因此,孔子重“礼”而尚“直”。冯友兰说,孔子注重人有真性情,恶虚伪,尚质直。因为“直者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心有所好恶而如其实以出之者也”,而且“直者内忖诸己者也,曲者外揣于人者也……今唯恐人之不乐我之谢,而必欲给其求,是不能内忖诸己,而己不免揣人意向为转移,究其极将为巧言令色,故不得为直也”。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耻之者,耻其不直也。[28]《论语·子路》中有云:“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又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看来,孔子很讨厌这种不区分善恶,左右逢源的“乡愿”。乡人皆恶之,是必不近人情之人也,然至乡人旨好之,此难免专务人人而悦之,为乡愿之徒,亦虚伪无可取。“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狂狷之行为,虽不合中行,但皆真性情之流露,亦可取。若乡愿则为伪君子,尤劣于真小人矣。[29]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因为有长久的接触,那种虚伪的向内用力就无法维持,伪君子是没有市场的,“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长久接触便是熟人社会中的真伪识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