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关系中人际和谐心理的差异
从前文分析可知,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际交往主要以“关系”为本位,根据他人在“差序格局”中与个体自己所处的位置关系不同而做出不同的交往选择。费孝通早就提出,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采取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28]杨宜音认为,“关系远近的亲疏判断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首要分类标准,关系越是靠近亲缘的核心,其内容越是具有肯定性,越是情感的、合作的、亲密的;越是远离亲缘核心,便越具有否定性,越少合作,越疏淡”[29]。杨国枢把人际关系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及生人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决定了人们不同的对待原则、对待方式、互依型态及互动效果。[30]黄光国进一步将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区分为三种: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三者分别对应了个人与家人间的交往关系、个人与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往关系以及个人为了获取某种资源与陌生人建立的交往关系。黄光国认为,在中国社会中,关系判断是支配者在权力游戏中的第一步。家里人的人际关系、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一般人的人际关系之间遵循不同的人际关系法则。[31]在对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情感的相关研究中,张洪、王登峰和杨烨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及ISO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考查了家人、恋人以及好友的情感态度,结果显示以上关系对象均与积极情感联系紧密。[32]袁晓劲和郭斯萍(2017)的研究表明,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对自我、亲人持有积极的情感,而对陌生人持有消极的情感,对熟人情感偏向不明显;且不同人际关系在情感的联结强度上表现出差序格局的形式。[33]这两项研究通过内隐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个体对待不同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以上学者关于人际关系分类的基础上,黄囇莉提出了不同人际关系的和谐化模型。她认为,中国的人际和谐包括三种实性人际和谐,即投契式和谐、亲和式和谐及合模式和谐。这三种实性人际和谐透过虚实转化机制后,可以分别虚化为三种虚性人际和谐,即疏离式和谐、隐抑式和谐及区隔式和谐。这六种人际和谐类型的内涵与方式不同,分别对应了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合伙人、上司与下属、教师与学生、街坊邻居、初识者等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和谐类型。而且在与这些角色关系进行人际交往时,个体一般相应地采用六种人际取向:本真取向、情义取向、顺适取向、领域取向、形式取向以及抑制取向。如朋友间具有较多的投契式和谐,多采用本真取向与情义取向;配偶间多为亲和式及合模式实性和谐,多采用本真取向与顺适取向;而同事、上司、下属等工作关系则有较多的虚性和谐,多采用领域取向或形式取向。[34]这种人际和谐类型与人际取向揭示了中国人社会行为中不同关系的人际和谐方式与本质。
如上所言,若根据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情感性成分与工具性成分的多寡来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家人间主要是情感性关系;陌生人间主要是工具性关系;而熟人关系介于两者之间,主要是既有情感性成分又夹有工具性成分的混合性关系。虽然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崇尚“和”仍是其最主要的待人方式,但是其和谐化的类型仍然具有差异,既有情感性和谐,也有混合性和谐或工具性和谐。家人之间的和谐多源于一种原始的伦理情感,情感是维系家庭伦理关系的纽带,因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情感性和谐特别重视“情”,从而使个体对家人“尚和”的心态多于“不和”的心态。对处理家人关系中“尚和”与“不和”的界限也非常明确,即与“不和”相比,更偏向于“和”。例如,“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在陌生人关系中,双方多是临时性或偶然性的交往,且多属于利益交换或交易,因而工具性和谐特别重视的是“利”,双方在利益方面边界明确、壁垒分明,在利益冲突时更会“当利不让”,从而也使个体对陌生人冷淡疏离式的“不和”心态多于“尚和”的心态,在处理陌生人关系时“和”与“不和”的界限也较为明确,即与“和”相比,会偏向于“不和”。在熟人关系中,情感性成分对人际和谐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弱化,工具性成分在其中进一步增多,因而混合性和谐既要重视“情”又要重视“利”,交往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博弈以及“情”与“利”的多种考虑,从而对彼此间“尚和”与“不和”的心理会随情境性等因素而变化,处理熟人关系中“尚和”与“不和”的界限也相对模糊。本研究在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分类中也假设,在这三种人际关系中,交往频率最高,交往关系最复杂,也最需要使用“和谐化”手段的是发生在熟人关系中的人际和谐。熟人之间的交往既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又往往具有长期性、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彼此之间常常还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因此,与这样的熟人打交道时,个体最需要在心里对“尚和”与“不和”进行权衡,时刻需要做出“实性和谐”或“虚性和谐”及其转化的决定。
尚“和”是中国人的一种潜意识心理,本研究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中国人对待不同关系人的内隐人际和谐态度进行验证。在以往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中,不足之处是不能同时考查亲疏关系这样连续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态度与倾向,而霍弗尔(De Houwer)提出的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EAST),采用单一任务代替了IAT的多重任务,有效地避免了被试对反应方式进行再编码,而且EAST可以测量个体对单一对象的内隐态度。[35]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内隐情感性西蒙任务实验考查个体对差序格局中的家人、熟人、陌生人“尚和”与“不和”的内隐人际和谐心理。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假设。假设1:在家人、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和谐中,熟人间的人际和谐是最需要考虑的和最复杂的人际和谐,因而个体对熟人“尚和”与“不和”态度的内隐效应不显著;而家人与陌生人间的人际和谐是无需多做考虑且简单明了的人际和谐,因而个体对家人与陌生人“尚和”与“不和”态度的内隐效应显著。假设2:家人、熟人和陌生人在“尚和”的人际心理联系紧密程度上呈现出差序格局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