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1 / 1)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当代青年人际和谐心理的现状调查,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当代青年依旧认同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和”的价值与准则,赞同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的做法。而且,“和”作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遭受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中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第二,当代青年最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仍以“和谐”为主。主动积极、热情待人,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待人接物方式在当代青年群体中被较好地继承与表现出来。

第三,当代青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依旧重视“和”,在一些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仍会表现出畏争、迁就、迎合、忍让等崇尚“和”的态度与行为。

第四,当代青年对待不同亲疏关系的人的和谐化做法及情感投入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以“和”为主,尽量避免人际冲突。

(二)教育建议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是“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重要资源,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中,和谐思想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把传承和发扬“和谐”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实践和谐育德,以指导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活动,帮助青年群体形成与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心态的稳定和人际和谐。

首先,对传统的和谐思想与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青年群体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尚“和”心态。“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引导青年群体自觉、主动地吸收传统尚“和”文化中积极、有意义的部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尚“和”心态与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关系和谐,促进青年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师生伦理关系和谐,增进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师生交往关系和谐,推进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个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其次,尊重青年群体的独立个性,贴近青年群体的思想特点,培育青年们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尚“和”情感与和谐品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教育青年,要想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要注重养德,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性格特质,养成宽容、信任、友爱、诚恳、谦虚、尊敬、忍让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二是要加强修身,培养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与方式,不断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鼓励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交际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必要时为青年们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技巧上和个人修养上的指导,满足青年群体得到发展人际关系指导上的需求,并且根据部分青年缺乏社会经验和年轻气盛的特点,及时发现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帮助他们消除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思想上的冲突及实际的冲突,帮助他们区分不同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分清不同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就事论事地帮助学生弄清发生冲突的原因,划清各自的责任,将冲突转化为和谐。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引导青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中追求“真和”,摒弃“伪和”,既提倡以和为贵,又不放弃公平竞争。[27]在人际交往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教育大学生积极沟通、换位思考,待人要诚实守信、宽容豁达。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宽容是加深理解、相互信任的桥梁。在与他人相处中,要宽以待人,坦诚相见,善于沟通,增进互信,共同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风尚。只有集体中的个体都坦诚以对、求同存异,才会生机勃勃;保持这种态度,才能打破人际交往的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合作中,青年群体要具备“和而不同”、协同共进的合作意识,要以诚信为先,互利互惠,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以实现“双赢”或“共赢”。只有“和而不同”“以诚相待”才能既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又找寻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和谐因子,从而达到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抓住当代青年群体人际和谐心理中的有利因素,积极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适应当今时代的新型交往文明规范,培养青年群体的和谐人格与和谐行为,努力培养青年群体良好的和谐品德,教育青年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