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类型特征(1 / 1)

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尚“和”心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区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若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或和谐观的角度来分,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可以分为三个纵向的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个体内部之和,即身心之和、主我与客我之和等;二是中观层次的人际之和,即人与人或人与群之间的和谐相处;三是宏观层次的天人之和,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在前面章节中已有阐述。

若从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或社会活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分,则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可分为三个横向且向外扩展的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家,即讲究家庭和洽,父子、夫妻、兄弟以及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亲情、温润与仁爱,实现“家和万事兴”;向外的第二个圈层是国,即企盼社会和谐,举国上下团结一心,社会安定繁荣,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人民过上祥和幸福的生活;再向外的第三个圈层是天下(世界),即祈愿天下太平,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协和万邦”,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局面。“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与毕生追求。这也如费孝通所言,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系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1]。在这个次序中,首先,圈子最内部、与每个人最切身而且最被看重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利益,其次是他的“家”,然后是他所在的更大一个范围的团体,这样一层一层推出去,最后到“国”和“天下”。[2]如前所述,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国人的尚“和”心态主要体现为人际之和。那么,从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需要和谐的对象”来看,人际和谐心理可细分为家庭之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和)、邻里之和、朋友之和、同学之和、上下之和(包括上级与下级之和、官民之和等)。假若上下级之间、领导与百姓之间的和睦均已实现,那就达到了“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3]

若从人际交往的伦理道德范畴区分,人际和谐又可以分为君子式和谐、常人式和谐以及小人式和谐。传统理想的人际和谐状态是君子式和谐,但在现实中往往变形为以私德为基础的常人式和谐或以利为基础的小人式和谐。而从实现人际和谐的动态策略角度来看,中国人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矛盾双方相互转换以达到动态的和谐;二是通过矛盾双方彼此斗争以达到动态的和谐。

以上尚“和”心态的分类仅是理论上的构想与质性描述,较难揭示人际和谐心理分类的内在机制及动态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进行分类,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人际和谐的本质内涵,更有利于人们洞悉其内部动态转化的机制。以下将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介绍已有学者关于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内涵与转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动态转化探讨与建构一种新的类型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