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在社会生产能力极低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着来自自然界的种种威胁,人类个体力量还远不能控制和利用自然力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必须依靠个体协调联合起来的群体合力,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便是个体力量转化为群体力量的契机。在中国古人生活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人们也受暴雨和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其变化率也很大,使得这两个地区极易发生水灾与旱灾。“据水利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一片汪洋,生灵殆尽;发生过1056次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17]从这组数据中可知,中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岁月里,平均每隔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生一次大水灾或大旱灾。广为流传的诸如“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之类的故事也都说明,自远古时期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一直在与旱灾和水灾搏斗。中国近几年经常发生旱灾或水灾的事实也可说明这一点。整治较大规模的水灾或旱灾仅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情况迫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拼搏中必须以群体方式为主,必须依靠大多数人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因此,在农耕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人和”凝聚力量,共同对抗、战胜恶劣的生产环境与生存环境。诚如《易传》中所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它将人和视作高于天时、地利的最重要因素,推崇和的心态溢于言表。其科学性就在于,它突出了抗争中人的因素,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人团结合作等的重要性。荀子则从哲学上说明了人和有巨大力量的原因。他指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他认为,如果能保持统一,就能产生强大的合力,无坚不摧,攻无不克,这就是团结的力量。[18]中国谚语中也有“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人心齐,泰山移”等诫训。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自战国开始的以牛耕田的情形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在某些农村仍在使用。自然条件的恶劣,再加上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导致中国的农业生产向来是一种粗放型经营,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获得农产品的增产,这种情况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到了现在,情况才有些变化。这种粗放型经营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人们要具有协作共事的精神。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导致从耕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时令消失,收成就要受到威胁,这就增强了劳动的强度。[19]个人独来独往、单打独干、不依靠他人又必须严格遵循节令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当时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在公历6月6日或6月7日前后,这一节令的到来,表明人们都在“忙种”了,预示着农民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由于农事耕作都以这一节令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而且芒种时节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极度炎热,且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又进入梅雨季节,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天气恶,时间紧,任务重”,农民们不得不通过相互协助帮忙,以共同渡过这一难关。直至现在,中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仍有一年一度的“抢收抢种”的“双抢”活动,这也有效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协同合作的农耕生产方式至今还表现在农耕民族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例如,在现在农村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抢收庄稼、婚丧嫁娶、织布经商,都是在邻里的相互帮衬下完成的,一家有难百家帮。正所谓“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三拳不及四手,四手不及人多”“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际和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促进家庭及社会集体的和谐、团结及延续,有效适应务农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反之,与人不睦,独来独往,则在农耕社会寸步难行,甚至会走向灭亡。在大多数社会文化中,亲和结群行为都会得到奖赏,而“不合群”的人往往受到排斥。达尔文曾经指出:“谁都会承认人是一个社会性的生物。不说别的,单说他不喜欢过孤独的生活,而喜欢生活在比他自己的家庭更大的群体之中,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独自一个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20]因此,在这样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中国人一贯主张集体重于个体,提倡牺牲个体利益以维护集体利益,提倡群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等,这导致集体主义和社会取向成为中国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方式。这种价值取向也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或与人交往时,长于自抑,喜欢追求群体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对不团结或涣散颇为反感,较为注意顾大局,喜欢求同存异,以“和”为贵。[21]可以说,“和”是每一个从事农业经济生产的中国人的基本需要,即生存的需要。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历史悠久而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国家,与中国人的这种自古生成的协同合作的群体意识关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