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舞者无疆(1 / 1)

在天津星罗棋布的建材市场中,“环渤海”是常读常新的一个版本。似乎在这个特定行业的“圈子里”,它总在做着一些“出圈”的事。一次次敢为人先的探索,种种提升自李庆云的实践,不仅脱胎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也给建材流通行业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可资遵循的范本。

——摘自2001年9月3日《天津日报》一版《环渤海 刷新业态版本》

熟悉“环渤海”的各界人士无不有着这样一个鲜明的感受,这里既是是一个大型建材市场的理论研究室,又是一间国有企业改制的改革办公室;

熟悉“环渤海”的各界人士无不感佩贯穿其始终的理论脉络,无不惊叹它厚重、缜密的理论积淀,它“一览众山小”的思想高度和总是引领风气之先的独到观点,凝结成为“环渤海”特有的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全国建材业界独领**,甚至被其他行业竞相研究和模仿。

作为“环渤海”的掌门人,李庆云从来都是个性鲜明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地,他犹如一位思想的舞者,总是在实践中寻找理论根据,寻求产业定位,寻觅突围灵感。从1993年起,他广交良师益友,而且遍及新闻界、经济理论界,国家、天津市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他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信,国家发改委司长牛建国、国家商务部司长向欣和徐敏、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任兴洲、中国建材流通协会会长孟国强;南开大学郝寿义、天津商业大学杨雁征、天津财经大学杜木恒、天津社会科学院包永江等教授;天津日报社出版部主任林楠、经济周刊策划人庞晓敏、城市快报编委马宇彤、天津电视台房地产栏目制片人刘振华和科教频道编辑李雪梅……这一长串名单都已成为他的知己,无论是筹办展会,还是市场建设,每实践一个项目,他都要约上几位大学教授或新闻界朋友或主管部门领导交流体会,各抒己见,寻求理论、政策乃至灵感支撑。每周的双休日差不多成了他理论研究的“沙龙日”,而他出于实践角度提出的每一个崭新问题总能引起新闻界、理论界和各主管部门的一片惊叹。

近年来流行于理论界的经济名词:总部经济、注意力经济、定制经济、服务是生产力,分配机制的杠杆作用、双因素理论、双向思维、逆向思维、否定性思维等,都能找到与“环渤海”的契合点,都能与李庆云碰出思想的火花。专家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和李庆云聊天不能按照常理出牌,因为耳顺之年的他对时尚丝毫也不陌生,你无须小心翼翼地照顾他的年龄,他的反应是那样的迅捷,他的思想是那样的前卫,面对他跳跃的思维和那些脱口而出的行云流水般的新概念、新名词,你会不由自主的被他的思路牵引着,这种跟随虽然可能有些吃力,却给人一种头脑被充满的快感。

曾经有学者这样界定几大国家的属性:美国是新经济总部,印度是新经济办公室,而中国则是高技术、高创意国家的加工厂,这样的定位难免使中国处于世界经济链条中下游的难堪位置。而作为中国国企改制改革成功典范的“环渤海”,在市场理论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承载国家和民族使命,探索出一条适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推动了建材市场的创新与腾飞,的确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