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21日,一个注定永载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日子。
上午9时30分,一支车队沿着天津港4号公路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急驰而来,停在首家投产的合资企业丹华自行车有限公司门前。82岁的邓小平神采奕奕走下车来。原来,邓小平两天前乘火车抵津,在车站就对专程迎接他的天津市市长李瑞环说:“我要看看你们的开发区。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当时的天津开发区面积仅50多万平方米,工厂不过40家,开工企业寥寥无几。管委会领导班子连夜商讨,最后决定不谈具体问题,而是就对外开放政策能不能坚持、开发区未来走向等大问题进行汇报。
在听到“对外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提问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不!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兴奋的管委会负责人将提前拟好的“天津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词纸条悄悄递给李瑞环,李瑞环用笔在“天津”两字上画了个圈说,还是给全国开发区题词吧。
邓小平兴致很高,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备好笔墨的写字台前,略作打量,拿起毛笔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七个大字。他放下毛笔,指着墨迹未干的题词说:“就这个容易(指题词),别的都不容易啊!”
这个细节是多年以后经媒体披露出来的。十年磨一剑,此时的天津开发区早已不是昔日的盐碱荒滩,200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在塘沽区、大港区、汉沽区扩大经济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布局,确定以三区及开发区、保税区形成滨海新区概念,发展滨海新区写入天津市的“十一五”规划。李庆云品味着邓小平当年振聋发聩的历史回音,预感到这片热土将迎来一波百年不遇的腾飞行情。
不甘寂寞和平淡的李庆云自然也不甘错过这一轮机遇。以他多年建设市场的细嚼慢咽的体会,就是经营市场必须站在城市的载体层面观照产业,所有决策都不能偏离增强市场载体功能这个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早在1993年,他在供应总公司主管经营时期,就推动塘沽建材公司建成了建材一条街,成为滨海新区早期新区建设的材料供应基地,这个基地直到今天仍然红红火火。
2000年的塘沽建材市场,竞争犹如惨烈的巷战,对面厮杀,刺刀见红。79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7家建材市场,其中3家的背景是房地产开发公司,不仅人脉关系广泛,而且建材市场与房地产建设相结合,相当于前店后厂,近水楼台。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一种豪迈的气概,也是一种孤独的境界。
写进天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滨海新区此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描绘的大多情景尚在蓝图之上,并未变成立体的现实。区域内人口稀少,企业分散,消费乏力,淹没在如此市场状况中的塘沽建材公司开办的名家装饰城更是一片萧条。
滨海新区的扑面新风,对李庆云有所触动,但并没有促使他痛下决心。他曾亲赴大港寻地,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发展趋势没问题,但目前这里尚未形成大的气候,时机尚不成熟。1999年末,全国建材会刚刚落幕,塘沽建材公司总经理曹庆福找到李庆云,满面愁容地说:“李总,咱的市场差不多拆空了,已经到了黄摊儿的边缘,大部分工人都下岗了,您无论如何想办法帮帮我们。”
都是老建材局下属的“一奶同胞”,李庆云一听心立刻软下来。他同意伸出援手帮忙,先期派几个人过去参与管理。
但这个色彩浓厚的“志愿军”行为却在他原来的“老家”——建材供应总公司那里碰了钉子,总公司不情愿“环渤海”接手管理,这个态度让李庆云兴味索然,如果不是改头换面地高擎“环渤海”大旗,依然延续在塘沽地区的老名称,那么,这种出手大无必要。
李庆云的“消极”并非没有依据。在此之前,他悄悄做了一番深入调研。塘沽建材公司的业态是租赁经营,虽然与各入驻商户签了租赁协议,但经营缺少灵动的招法,当时的塘沽区,由于佳美和怡和装饰城的崛起引走了大部分消费者,加之荣升装饰城的建成将招商目标对准了名家装饰城的客商,导致原有商户大量流失,塘沽名家装饰城一时人去楼空,商户所剩无几。受市场低迷的影响,投资和心血付之东流后,商户将一肚子怨气投向了空空如也的装饰城。本来装饰雅致的摊位成了他们的发泄对象,能扣的扣,能拿的拿,实在没有东西可取了,竟将大厅的门窗拆下运走。李庆云得知消息,赶紧从“环渤海”派去十名保安协助维护护场,他心里着急,首先得留得青山在,之后才有机会研究何处砍柴烧啊!
惯于运筹的李庆云一边等待建材供应总公司的松口令,一边南下上海,感受江浙一带建材市场的变化。上海“好世家”等卖场的经营模式让他眼前一亮:宠物美容所居然也进驻家居建材市场,给小狗剪次指甲的收费标示牌赫然摆放,后家居时代的新元素以及装修的下游产业开始大模大样地登堂入室,凸显着一个崭新的变化,李庆云将这些难得一见的情景一一收进了镜头。
大年二十九晚上,李庆云下班刚到家门口,便道上停着的一辆车里忽然钻出几个人来,趁着微弱的路灯,李庆云认出是曹庆福和他的同事康德友。见他们冻得跺着脚吐着哈气,李庆云赶紧将他们让进家门。曹庆福不好意思地说:“您看这大年根底下的,还到家里麻烦。我们等了您两个钟头,谁想到这日子您还回来得这么晚。”
曹庆福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请李庆云出山。他的话发自肺腑,情之殷殷:“李总,您再不伸手,塘沽名家市场可真要断气儿了。”
但即便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时刻,李庆云还是无法绕开供应总公司和建材集团的态度,这是介入这个项目的大前提,可除夕将至,就算不能顺情说好话,他也实在不想扫人家的兴,略缓了下口气说:“行!一过年我就去集团运作这个事。”
果然,节后一上班,李庆云就找到建材集团一、二把手,坦陈利弊,勾勒未来:“好端端的一个企业就这么拆没了,那可是我们建材集团的耻辱啊。”
龙年的年味儿还没散尽,曹庆福又一次登门求援。这一次,他坦率地将“环渤海”支援塘沽市场后的想法和盘托出,而且说得极其诚恳:“李总,前有车,后有辙,您当年接手河西建材公司,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让亏到底儿的老国企起死回生,说实话,我们就是冲您的人性和能耐来的,您能不能照方抓药,也带我们走出这片烂泥潭?”
李庆云的青春年华早已全部泼洒在了建材行业,与国企的感情如一杯酽茶余味深厚。他有一句经典之语:我们坚决不卖地!把企业救活才是硬道理和真本事!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一杯杯喝着浓得发苦的茶,权衡着接管的利与弊,计算着进驻的得与失,解析着改造的难与易,结果是,每一种假设都像一片树叶,总有一面脸贴大地,也总有一面追逐太阳,或三七,或四六,或五五,无非就是忽上忽下地绕着那个盈亏点在转,但是,一沾上“职工下岗”四个字,他心底的计算器就彻底失灵了,无论如何也算不出其中的浓与淡、薄与厚、亲与疏。李庆云如梦方醒,原来有一种使命是不能计算得失的,原来有一种付出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在你接过来任务的那一瞬间,你就等于得到了,至于怎样绝处逢生,那是对你的勇气和头脑的考验。
接!李庆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这样对自己发出指令。他就是这样的人,愈难愈有劲,愈挫愈兴奋。决心下定,他又通过供应总公司党委书记王志才和副总经理王铁华搭桥与总经理杜瑞新深谈了一次。那是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没有遮掩,没有客套,他对杜瑞新说:“咱们都是一家子,分不出彼此你我,塘沽公司的现状就摆在这儿,看能不能做个分工,你们运营资产的租赁收入,我们运营经营收入,我和你的关系是租赁经营关系……”他将心比心的游说和市场的现实压力最终促使供应总公司下了决心——塘沽市场由“环渤海”租赁经营,年租金360万元。
李庆云先行拜会了塘沽区政府负责人,开宗明义亮明态度:“环渤海”此番登陆塘沽宝地,绝非争抢市场份额,而是为了盘活国企,解决职工的就业问题,解决一个局部的稳定问题。凭着经营“环渤海”市场的经验,塘沽建材市场眼下的难是暂时的,形势肯定会发生根本性逆转,他对这个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
李庆云敏锐的市场感觉在这次接管的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构建“环渤海经济圈”、打造“新滨海”口号一声响似一声,网兜似的渤海湾圈起的是一条黄金海岸,是一片希望的热土,是一片创业的乐土。李庆云深信,得先机者得未来,昔日渔村摇身一变成深圳,破旧浦东冲天而起换新颜,同样的化蛹为蝶,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景象也一定会出现在滨海新区。
李庆云相信自己的判断,也相信“环渤海”与滨海新区与生俱来的缘分。建设滨海新区,“环渤海”岂能袖手旁观?进军新滨海,再闯新天地,给“环渤海”一个名副其实的品牌,也不枉当初定名的一层巧合的深意。于是,“环渤海”第一家连锁店塘沽环渤海家居购物广场横空崛起,成为一座醒目的标志矗立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
他抽调了得力助手金洁、卢思齐及创业骨干马国进、夏清、刘俊生等11员大将组成塘沽环渤海家居购物广场的核心层,举行了开发滨海新区的授旗仪式以壮军威。
李庆云没有再走老路子,而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塘沽“环渤海”绝不能是解放南路“环渤海”的复制粘贴,必须重建系统,高起步,快提升,咬定城市载体功能不放松。他说:“建材市场如果盲目‘圈地’,在单一物业出租的老业态下简单累加,无异于资源浪费。”
很久以后,旁观者才悟出,李庆云把第一家连锁店建在滨海新区,正是借这片最热之土,迈出产业扩张和业态提升的战略一步。
接管塘沽建材公司,是李庆云对自己的第一次大考,输出老品牌,导入新模式。思路方面,把卖场属性从满足基本需求解放出来,向提高家居品位靠拢;模式方面,一改“摊位招商式”传统手法,克隆超市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布局,淡化商户概念,突出市场品牌,并以契约形式约束入驻商户,达到经营客商“千人”,服务标准“一面”的效果。
金洁、卢思齐等人投入了紧张有序的招商工作,依仗着“环渤海”品牌的影响力和团队的战斗力,5月进驻,7月便开业了7000平方米的装饰厅。
高处不胜寒,远处独寂寞。
发展初期的滨海新区,企业及建设需求远远大于家居装饰需求。装饰城投入运营一个月后,李庆云与金洁一班人研究塘沽区位特点,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醒得确实太早了。当时,滨海新区的战略发展还是口号多于行动,市场周边一片荒凉,开发区的区区几万人口尚未形成足够的购买力,而且每到下午五点,壮观的班车车队便将成千上万的上班族送回市区,家居消费一直低迷,市场只能长时间处于饥渴状态。
李庆云有些着急,企业经营,不怕慢,就怕站,有些事情实实在在等不起,否则极有可能明早无限美好,但恰恰死在今晚。但他不能见于形色,而是不停地给同事们打气,拥抱明天的资本是拥有今天,难咱们不怕,怕的是没有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招法。他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大城市生成和繁荣的两大硬件就是港口(码头)和展会,而塘沽无疑是前者强、后者弱,虽然距市区不过几十公里,但与市区的特点截然不同,完全复制“环渤海”模式肯定不行,必须面对需求结构,决定市场的组织模式。无论如何,塘沽这个市场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他说:“塘沽市场拿什么做由头?要有一个‘点’!”他心目中的这个“点”,应该是一些另类的元素,他隐约感觉到突破口也许就在那个独特的“文化味”上。
坐拥天津港的滨海新区,外籍货轮频频靠岸,跨国企业办事机构为了省却路途劳顿,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大量外国人在此工作、生活,他们的文化爱好对本地居民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李庆云始终在琢磨到底拿什么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究竟喜欢中国的什么元素?忽然,报纸上一条关于拍卖会的消息提醒了他,官窑、古瓷,这些被全球收藏家追捧的稀世珍宝,是不是就是那个最兴奋的“点”?在若干个代表中国的标志物中,最CHINA的无疑是陶瓷,最陶瓷的当然是景德镇,对,就把景德镇的工艺陶瓷引进塘沽市场。
为了这个苦苦求索、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点”,为了这个忽然开悟、得来须下真功夫的“点”,李庆云四下景德镇探幽访古。
一下景德镇,千年古镇的艺术气息浓烈地吸引着他,也陶醉着他。李庆云请杭州建材市场总经理李炳泉牵线,拜访了景德镇市委黄副秘书长,真诚道出引陶入津的意愿。黄副秘书长十分看重天津这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带着李庆云一路走遍江西省陶瓷艺术学院、景德镇市陶瓷博物馆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有张松贸、刘远长、黄云龙、魏晓阳、范敏琪等人的陶瓷作坊,参观了景德镇大小十几家工艺和日用陶瓷厂。即便外行看热闹,李庆云还是被那层次丰富、溢彩流光的釉色和“此景只应天上有”的图案激**得热血沸腾,一抔黄土被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只有陶瓷之国中国才有这般巧夺天工的能耐,没有思想准备的李庆云被陶瓷艺术吸引了,冲动了,倾囊收购了4件艺术家的作品。
二下景德镇,李庆云不带任何任务,但他是有备而来,仿佛一位纯为休闲的“驴友”,他流连在学院和生产厂的展室里,仔细地探究陶瓷艺术,徜徉在景德镇的大店小铺之间,看那满街琳琅,看那满城陶意,看那满眼繁华。在那种独特的艺术气息熏染下,随便哪位市民都能说上几段关于陶瓷的掌故传说。李庆云在潜心淘宝的同时不断地思考一个概念:纯粹的艺术品能使人着迷,令人入静,他再一次倾囊而出,满载回津,更加笃定了塘沽市场一定要走文化之路的信念。
三下景德镇,李庆云带去了塘沽市场的主要班子成员和有意经营的环渤海骨干客商,先看后谈再订。兵马未动,理念先行,他要让班子成员集体补上陶瓷课,他要让班子成员人人成为发烧友。强人者先自强,自己还是门外汉,怎么说服别人?爱陶者品味陶,爱陶者推广陶,被李庆云确定为引瓷进津的大前提。
四下景德镇,李庆云身后是一支浩浩****的采购大军。大部分市场商户随行前往,与景德镇陶瓷协会合作引瓷进津,在天津创办“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2001年10月,塘沽建材市场二期开业,一座3000平方米的陶瓷艺术馆巍然出世,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品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天津本地和国内知名的陶瓷艺术名家吸至身边。名瓷、名家、名店,这样的逻辑排列令李庆云的团队灵感顿发,既然是填补天津空白的开山之作,就要极致化运作,不留死角,不留缝隙,设立陶吧、真人泥塑行为表演、陶艺制作表演、陶艺DIY、陶瓷文化展、陶艺珍品展、陶瓷艺术笔会……连珠炮般的点子接连迸发,陶瓷爱好者们不辞辛苦蜂拥而至,“塘沽景德镇陶瓷馆”,成为一场风花雪月的文化盛宴。
与这个红十月一同出尽风头的,还有正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建材展销会。开幕式刚一结束,精明的李庆云就把参会资源(各级领导、专家和品牌企业负责人)进行“二次开发”。他向全体参展领导、专家、客商发出邀请——环渤海塘沽建材市场陶瓷艺术馆作为展销会分会场要举行开幕式,请领导、专家为开幕式剪彩并参加笔会活动。
李庆云的号召力从来都是直观的、量化的,一声“您请”之后,40多辆大客车浩浩****开进塘沽。官员、学者互相打趣,我们都被庆云“绑架”了!说这话时,人人一脸轻松。虽然尚未见识陶艺馆真容,但凭着对李庆云出手不凡的一贯印象,他们断定会不虚此行。
果然收获不俗。一行几百人在陶艺馆里享受到了不一样的滋味。他们绾起袖口,在陶吧里大秀DIY;他们和行家一起探讨陶瓷艺术;他们甚至成了被当地人“看”的一道风景,这馆里到底有什么宝贝,引得专家们大老远来?一波猛似一波的造势使得陶艺馆名气骤增,“你去看陶艺馆了吗”竟成为一些居民见面时的问候语。
一个金点子让环渤海塘沽建材市场名声大噪,从“建材时期”的门可罗雀,到“陶瓷时期”的车水马龙,角度一变,天渊之别。李庆云面对天津电视台“新闻展望”栏目记者递过来的话筒,心里装满自信,谈到市场未来,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乐观:不用多久,这个市场就将一片繁荣!
像无数探路者一样,李庆云一直在寻找着企业的“长寿基因”。研究的结果是,他觉得所有长寿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企业文化,既运筹企业,也运筹事业,更运筹社会。企业的本质,是对社会负责,生存是第一课,发展是硬道理,而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文化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家具备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本领。李庆云正是这样一位破解难题的能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三教九流,百行百业,都能从他那本人生辞典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和办法。李庆云的理论是,经营企业犹如刀尖上跳舞,不能避险,只能化险,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五年靠机遇,十年靠管理,百年靠文化。
很多障碍都是这样,搬开之后,当作笑谈,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那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和考验。
初进塘沽,市场外围的“麻烦”仿佛章鱼身上的触角,吸附得你无法动身。
2000年夏,塘沽市场装饰厅开业初期,木材城同期开业并还在扩建招商的关键时期,恰遇天津市正在大张旗鼓启动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以“退路进厅”方式根治沿街摆卖、占道扰民顽疾。当时的塘沽市场,四周星星点点分布着一个个路边店,被塘沽区列入“退路进厅”重点地段,木材城定性为“违章建筑”,主管部门几次来到市场送达整改通知,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市场刚有起色就又走到了开与关的十字路口。
那段时间,全身心投入环渤海国际经贸大厦规划的李庆云只好分出身来两线作战,频繁前往塘沽,而且每次去都是高调亮相,或者政府部门视察团,或者专家论证团,或者媒体采风团,仿佛塘沽环渤海市场每天都有大手笔,都是大事件,紧接着,陶瓷艺术馆沙龙、市场论坛峰会、少儿书画大赛现场决赛等一则则鲜活的新闻报道出现在市级报纸、电视、广播里,使得塘沽环渤海市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为最终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争取了时间。
此时,位于解放南路上的环渤海国际经贸大厦项目准备启动,需要规划局审批,而分管城建的天津市副市长王德惠恰好也负责“退路进厅”工作。李庆云动用他的人脉关系,由天津电视台编导刘振华约请天津市政府秘书处处长李波帮助协调盛邀王德惠到“环渤海”视察工作,藉此给命运未卜的市场定下未来的基调。
其实,李庆云心中有数,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一届的全国建材展销会,副市长王德惠都会出席并致词,环渤海市场的创建与发展,他曾全程、全力给予指导和支持,他不仅对李庆云十分了解,而且曾在天津史志“津门群星谱”的序言中这样评价:李庆云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一个亏损企业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环渤海”大市场,很有能力很有魄力。
市政府秘书处通知塘沽区政府,副市长王德惠同志将于8月17日下午2时赴塘沽区检查工作,地点在环渤海家居购物广场。
一听“环渤海”三个字,区领导纷纷打探:是不是“环渤海”市场出问题了,不然怎么会惊动市长?
一行人开进市场,在经营厅和木材城看了一圈,回到会议室,塘沽区主管部门抢先汇报退路进厅的整改措施,王德惠听完后转身让李庆云汇报市场规划。李庆云便把他已经思考过无数遍的设想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地条分缕析地描述了一番,特别是这个市场对推动滨海新区发展,满足未来新区家居巨大需求的作用讲解得又深又全又透,听得满满一屋子领导频频点头。
李庆云顺势把环渤海国际经贸大厦的效果图当众展开,请王德惠过目。这幅效果图成为会议的下一主题。成竹在胸的李庆云详细介绍了大厦建设的总体思路,其间囊括了他赴日考察总部经济概念、专家观点、设计理念、建筑风格等所有细节和体会,巨大的信息含量引起在座者的热烈讨论,一致称赞“这大厦不错”。王德惠现场办公,对身边的天津市规划局领导说,这个项目你们支持一下。
2001年5月,由天津市商务委主办的商业年会在塘沽举行。副市长夏宝龙以及来自天津市的企业巨头莅会。李庆云趁此机会,请夏宝龙到新建的环渤海塘沽分市场视察指导工作。午休时分,夏宝龙“顺道”视察了塘沽市场。虽然他仅仅在市场里看了十几分钟,但对随行区领导说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这个市场办得不错,大家要支持。
王德惠、夏宝龙的塘沽之行影响深远,塘沽区相关部门领导感觉李庆云“来头不小”,从此以后,塘沽市场得到各方面支持,之后,李庆云更是不失时机地利用主题营销、举办论坛的机会,策划不同的新闻点,捍卫了环渤海市场在塘沽的地位。
2001年秋,全国建材展销会如期在津举办,李庆云怎能错过这个推广市场的机会,他将内贸部领导请到塘沽,又约来区领导一起共进午餐。席间,内贸部领导表态:环渤海市场是我们的重点联系市场,是全国的示范市场,希望区里多多支持。
两年时间,三位部级领导出现在环渤海塘沽建材市场,而且言必称“支持”,终于使这个饱经磨难的市场迎来了风调雨顺的黄金时代。
接手塘沽名家装饰城时,账面反映的只有一穷二白,新建立的塘沽“荣升”建材市场的王老板此前已将名家装饰城的大部分商户招到自己麾下。当他听说全国建材界的风云人物李庆云将操刀接管时,不免心底发虚,想,与其硬碰硬败北,不如半路请神仙。他通过几个渠道向李庆云传递希望合作的信息,李庆云一笑而过,说,四个墙角都被人家挖空了,大厦将倾,谈何合作?
王老板心有不甘,多次邀请,一直等待见面机会。当两人终于面对面坐在一起时,王老板带着几分恳求的口气说:“李总,请您帮我一下,我给您年薪100万,市场每年坐收600万,超出部分咱们再三七分成,这样,您也不至于这么辛苦了,干脆咱们优势互补,您教我经营,我教您生活。”李庆云反应奇快,几句话既不让人难堪,又不失风度:“我的‘身价’不止这些吧?要是为钱,我就不接手塘沽名家装饰城了。君子一言,岂可反悔呀!我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诚心诚意地把市场建好。”在场的李庆云故交、天津新闻界资深人士林楠和李雪梅,听到这番话后,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进军塘沽初期的寒冬终于熬过,竞争对手的算计,职能部门的冷淡,修路造成市场经营的萧条,“环渤海”团队一一化解,他们之所以从未言退,是寄望于总能等来滨海新区一飞冲天的那一天。
“环渤海”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辛耕耘,换回了塘沽环渤海家居购物广场一个又一个的繁荣景象。
——2000年7月,装饰城和木材城同期开业;10月,景德镇陶瓷馆开业;同期,环渤海钢材城开业;11月,花卉厅开业;
——2001年1月,石材城开业;3月,灯饰厅开业;6月,窗帘城开业;7月,家具厅开业;9月,环渤海五金机电城开业……
一座接一座的城,个个门前车水马龙,五金机电城更因其规模傲人而一马当先,不仅交易繁荣,而且成为滨海新区最大的服务工程、服务企业的供应基地。塘沽环渤海家居购物广场的成功运营,对促进滨海新区的繁荣,增加塘沽地区的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